7月19日,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
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上榜。
↓↓↓
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中国侨乡文化最典型的广东省江门市行政辖区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为依托,对侨乡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尤其是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区域,于2017年6月经原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建设,由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组成,全市陆地面积9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880.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2.22万人。 景区供图 全区突出华侨历史和侨乡文化的“侨”文化特色,在全省现有的保护实验区中,独具中华文化与海外文化交融契合的新类型,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实验区实行全域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组合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实际出发,以镇为“骨架”,划分22个镇(街)为重点保护区域,51个镇(街)为一般保护区域。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郭永乐摄 2017年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市文广旅体局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积极统筹推进实验区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于2019年11月获批实施以来,江门市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及《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七年(2018—2025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各项任务,在各县(市、区)的共同努力,以及各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下,总体较好地实现了建设目标。 一是突出要素保障,夯实侨乡文化保护根基。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江门加强机制保障、规划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其中,2018年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江门市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部署实验区建设工作。2019年设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2年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文化生态保护科),具体负责实验区日常建设管理工作。 二是突出多维联动,构建生态保护传承体系。在实施区域保护方面,22个镇(街道)组成的重点保护区域是建设的重点,并已经具备支撑实验区发展的核心骨干条件。同时,江门开展存续状况评估、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传承实践能力,生产性传承成效显著。 三是突出教育研究,培养侨乡文化自信自强。四年多来,共有1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入到116所学校、幼儿园。2017年开始实施《侨乡武术进校园实施方案》,现已建成78所“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除了构建非遗进教育体系,江门还推动非遗进机关建设,并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构建省内外的非遗专家网,开展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理论探讨。 “为中华武术炫彩”——侨都江门武术节启动仪式暨中华武术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举办 郭永乐摄 四是突出展示传播,充分诠释侨乡文化魅力。江门通过每年组织、推荐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态展示亮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会场、各类展会等方式,扩大民众参与,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在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演宣传,推出原创大型情景剧《侨都记忆》、舞台剧《大江之门传奇》等文艺精品,扩大侨乡非遗的宣传影响力。 图源:江门发布
公布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将进一步释放侨乡文化新活力。接下来,江门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创建国家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目标,初心不改,坚持不懈,稳步推进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建设,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和江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