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由台山市融媒体中心制作出品的大型华侨历史文化纪录片《金山棺》在台山首映,该片被列入广东省2021-2025“十四五”广播电视重点选题规划。
纪录片《金山棺》取名自一种装殓华侨尸骨以运回故土安葬的特殊棺木,讲述了19世纪末期出洋华工原籍安葬的历史。台山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一百多年前,台山先侨为了谋生,远渡重洋,走出国门。因为文化差异,当时华侨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历尽艰辛。原籍安葬,成了他们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落叶归根的路上仍有重重险阻。为了完成魂归故里的夙愿,他们甘愿自己的骸骨被当成鱼骨运回家乡。
台城街道办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李柏达:这个纪录片让我非常感动,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多年来整个侨乡的血泪史,让我们记得先侨是怎么艰苦创业以及他们的精神,他们用血和泪书写了台山侨乡的历史。海外华侨就是这样,无论怎么艰苦创业,他们最终还是落叶归根,这是这个片子最好的精神体现。
《金山棺》导演朱伟科:因为台山是华侨之乡,我一直以来就对台山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大概是七年前,我从美国的报纸里看到了一篇报道,内容是把人骨当作是鱼骨运回台山侨乡安葬,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我心里一直都有这样的疑问。从这篇报纸开始,我就想策划做一个关于台山华侨历史文化的纪录片。
首映式上,主创人员与大家分享了制作纪录片《金山棺》的幕后故事。从选题、调研、拍摄到制作成片,七年沉淀,精益求精,导演朱伟科多次实地勘察,走访海内外专家学者,期间因发生新冠疫情,拍摄一度中断。然而团队不畏艰难,怀着对华侨先辈的敬意,七年磨一剑,悉心打磨作品,摸索前进,从香港东华三院义庄上万份文献中抽丝剥茧,多方佐证这段尘封百年、鲜为人知的华工原籍安葬血泪史,将那些字字泣血的生前事、得以昭雪的身后名和落叶归根的无声夙愿,跨越百年时空展现在观众眼前。
台山市华侨历史文化协会副会长陈庆伟:为我们研究华侨史或者研究侨乡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影像跟文字的表述补充了华侨历史课题研究欠缺的地方,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曲《忘了金山吧》也是由《金山棺》摄制团队原创作词作曲,以“金山婆”的角度,从送丈夫出洋、苦等半生到绝望呐喊,唱出上世纪侨眷与华侨的一生等待、两处哀愁。主创人员为创作该曲,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纪录片所展示的历史背景,还原侨乡妇女的生活状态,展现华侨家庭的无奈。创作过程中,团队经过反复推敲,力求将情感与旋律、文字融合,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在乐器方面,团队特意采取常用于民间红白事的中国传统乐器——唢呐,来奠定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调。
团队特邀了经验丰富的女歌手来演唱歌曲,也历经多次录制和后期制作,希望以最佳效果呈现给观众。与其说《忘了金山吧》是人物的写照,倒不如说它是历史的余音。“负一世芳华,青丝到白发,落日是天涯,望极不见他”是“金山婆”渴望爱与团圆的写照,在悲痛欲绝之下她发出“忘了金山吧”的呐喊。这首歌曲是纪录片《金山棺》重要的情感纽带,让观众从感情浓烈的视听中,体会华侨绵延百年的桑梓情深。
纪录片《金山棺》导演朱伟科:因为台山是中国著名侨乡,对我们纪录片创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制作团队今后也将创作更多的关于华侨历史、华侨文化的作品,讲好台山故事,为台山高质量发展作出台山融媒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