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也、翟潇闻新剧《1983我来了》到江门新会取景,附近的你,见到了吗?
电视剧《1983我来了》改编自宝妆成的小说《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故事发生在1983年,聚焦于一位现代女性的角色,她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里,背负着“社畜”的标签,却勇敢地踏上了破除谣言与商海弄潮的征程。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与挑战,女主角凭借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智慧,在商业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了难题,共同书写了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勇气与决心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关键。
在剧中
新会的景堂图书馆
变成了“华新书店”
随着越来越多的剧组
在新会取景、拍摄
新会的历史风貌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新会还有许多“老地方”
藏在闹市深处
下面将以景堂图书馆为中心
为您一一细数
来一场“复古漫步”!
/景堂图书馆/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中心社区仁寿路。中间为花园水池,安放有一座2米多高的冯景堂铜像。花园两侧为回廊。后座三层,为主要藏书室,通高14米,山花有戴季陶题的“智识府库”等字。整座馆舍建筑结构新颖,布局合理,是新会中华民国时期代表建筑之一。
/大新路-仁寿路沿街骑楼/
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中心步行商业街内,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与新会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大新路-仁寿楼历史文化街区历来都是新会区内主要的文化、商业活动街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现存街区以大新路-仁寿路两侧建筑物为主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
/杨西岩楼/
杨西岩楼,即杨西岩旧居,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中心路公园8号,于2019年被江门市政府列入市历史建筑名录(第二批)名单。杨西岩,字蔚彬,1868年(清同治七年)出生于新会县(今新会市)崖西仙洞多洞前里。1923年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9年10月5日,杨西岩病逝于广州终年61岁。杨西岩爱国爱乡,晚年很关心家乡建设,先后捐资兴建会城象山公园中的亭台,修建新会商会会所。
/菱东石戏台/
石戏台,位于新会区会城街道菱东社区平安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台前4条花岗岩圆石柱与木横梁衔,梧下与横梁间施雕花木华板。明间为舞台,左右为音乐间,舞台后为化妆间。该戏台是广东现存较大较早的古代石戏台,对于研究地方文化和民间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新宁铁路遗址/
该遗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城东社区圭峰东路。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为新宁铁路新会段东门站的建筑之一。该站原建有办公楼、仓库、月台、碉楼等建筑物,客货运繁忙,如今仅存碉楼一座,现用作新会侨中的美术室。建筑物楼高三层,是新宁铁路新会段仅存的建筑物,对研究地方铁路历史和见证日寇侵华暴行具有较重要文物价值。
/余庆楼/
余庆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泗丫村冈州广场,由何姓归侨兴建。楼身四层,混凝土结构,各层各面有3个方形窗户,券形窗楣。内部原设有螺旋式木板楼梯,维修时改水泥楼梯。挑台为柱廊式,有一圈完整的柱廊,南北两面栏板塑有“余庆楼”3个繁体行书。楼顶为凉亭,半圆形穹隆顶,四周有宝瓶护栏。该碉楼在近年全面维修,楼身饰白色石灰。该碉楼是一座高大的柱廊式碉楼,是会城旧城区仅有的高大碉楼建筑,较有文物价值。
趁着最近天气正好
在新会来一场复古漫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