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广东共有58人入选,
其中,
江门市推荐申报的4人全部入选,
分别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张瑞亨、
蔡李佛拳陈忠杰、
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陈柏忠、
灯会(泮村灯会)邝活发。
加上现有的新会葵艺廖惠林、
广东音乐刘英翘,
至此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
入选人数是目前在世人数的2倍。
江门市高度重视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对江门侨乡全域文化形态及其生态空间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和“两创”保护,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断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群)基础,2023年江门市获评省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是我省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目前,江门市已构建完善的侨乡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8个(国家级8个、省级26个、市级130个、县级174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59人(国家级6人、省级11人、市级97人、县级245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从2017年的42人发展到2025年3月的35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群体5个;拥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1个。
现在跟上小编
一起来认识这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吧~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流派之一,由江门新会崖西京梅村人陈享于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
蔡李佛拳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十八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共193套。技击手法30种,掌法28种,桥法29种,槌(拳)法35种,身法14种,腿法16种,步法18种。它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有听发声为“益、的、域”三声者,则可知其为蔡李佛派之说。总体来说,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
纪念陈享诞辰200周年暨蔡李佛拳术创立170周年文艺晚会上,蔡李佛弟子精彩演出
蔡李佛拳创立至今逾一百七十年,传人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这一拳术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历经百多年风雨仍根叶丰茂,青春常在。
陈忠杰在展示蔡李佛的招式 受访者供图
陈忠杰熟习蔡李佛拳穿、挠、挂、捎、插、抛、鈒、标、顶、撞的“十大技法”,熟练蔡李佛拳“五轮马”“五轮槌”“四门桥”和“走生马”的基础套路,掌握拳术的步法、桥法、腿法及身法和高级阶段的“称桩”“三星桩”“碎手桩”等木人桩练习方法。对于蔡李佛传下来的49套拳术套路,均能参照拳谱准确地演绎出来。掌握蔡李佛拳“内帘手”核心技艺的练功方法和“粘缠劲、诱劲、弹劲、觉劲、迴旋劲、来复劲、金刚劲”等七种技法的练习方法。
相关成就
2002年和2006年,组织、主持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民间团体参加的“蔡李佛源流研讨会”,其中作“饮水思源及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的主题报告,得到一致赞誉。成为了海内外一些蔡李佛拳馆宣传推广的标语。其根据史料重新考证《陈享及蔡李佛历史》、编写《蔡李佛源流简谱》、整理《蔡李佛技击学》、重志《蔡李佛拳谱》,并主编《蔡李佛基础教材》包括集体拳、手扇、棍术、刀术和藤砗单刀(单刀碟)等简易练习套路向区内校园推广。并结合现代武术竞赛特点,编汇蔡李佛传统散手,授徒和用于教学。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郭永乐 摄
江门市的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白沙茅龙笔的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号白沙先生,笔即由此而得名。白沙茅龙笔系以新会圭峰的茅草为主要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这种笔的制作成功开创了以植物纤维制笔的新途径,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图源:新会区文化馆
白沙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效果极佳,宜作行草,亦可用以勾勒山水。由于茅龙笔的笔锋富有弹性,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以茅龙笔书写的作品刚劲有力,气势豪放。陈白沙的“茅龙书”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清奇瑰伟,纵横开阖,是珍贵的艺术文物。茅龙笔做工考究,豪华高雅,古朴大方,极富自然美感。
张瑞亨在制作白沙茅龙笔上经过44年的积累,能够熟练地制作短锋、长锋排笔等多种类型的笔。张瑞亨在制笔技艺方面不仅能够掌握整个制笔工艺,其在选草、泡草、砸草、刮青削草、削锋、笔芯及笔杆雕刻制作方面有自我独特的不二法门。
相关成就
2021年11月被广东省人社厅评定为传统工艺专业正高级工程师职称;2009年5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9年9月张瑞亨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2010年张瑞亨带茅龙笔作品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活动,获积极贡献证书;2019年张瑞亨的《茅龙生辉》获“岭南杯”2019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编写《茅龙笔十八道工序图解》、《茅龙神韵——白沙茅龙笔传承与发展》等。
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陈皮是“广东三宝”之首 郭永乐摄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江门市新会区民间世代传承数百年的传统药材炮制技艺,将当地特产新会柑经开皮、晒制、陈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会陈皮”,供药用和日常烹调。
新会陈皮是广东十大南药之一,于2016年成为首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立法保护品种,《本草纲目》《中医手册》等都记录了新会陈皮的药用功能,其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效。经严密考究炮制出来的新会陈皮药用价值高、应用广泛。2006年10月,新会陈皮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6年成为首批广东省岭南中药材立法保护品种。
陈柏忠(左一)介绍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陈柏忠传承祖辈技艺,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严谨的新会陈皮炮制、鉴别技艺。时至今日,陈柏忠完整保留自1929年至2022年间新会陈皮实物,年份齐全,实物清晰,为研究新会陈皮文化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陈柏忠坚持“天然生晒,自然陈化”核心理论,总结梳理出不同年份陈皮翻晒情况的方法,创立新会陈皮鉴别标准“十条”,获行业认可。
相关成就
陈柏忠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发表SCI论文11篇,国内论文20篇,拥有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道地药材广陈皮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方面、道地药材广陈皮天然产物活性成分、提取物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成绩。
灯会(泮村灯会)
“龙灯戏水” 彭伟宗摄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侨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图源:市级代表性传承群体申报资料
泮村灯会流传于江门开平市水口镇的泮村乡,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泮村乡彩旗蔽日,爆竹声声,四十多个村庄户户张灯结彩,全乡群众簇拥着三米多高的大花灯,由晨至昏游遍全乡,游灯时前以罗伞开路,旁有龙、狮相随。整个灯会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热闹非凡。
邝活发负责扎制泮村花灯
邝活发是泮村灯会邝氏族务理事会理事,既熟悉活动筹办,又掌握扎灯技艺。对灯会成功举办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邝活发熟知泮村灯会的民俗历史、文化内涵和流程。泮村灯会至今已有558年历史,以灯会凝聚当地民众,团结一致,共祈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灯会主要有扎灯、送灯、起灯等环节,历时一天半,涉及42条村庄,上万人参与。
邝活发熟知灯会的各项民俗规例和村情,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成为组织和筹办灯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如巡游花灯包括侯王灯、二王灯、三王灯,邝活发每次都安排三盏灯在指定的村起灯,以及灯会上特殊的流程,如金龙村须淌水进村、翻墙入祠堂等。
郭永乐摄
在灯会筹办过程中,邝活发协助理事会处理好捐款、充灯、聚会等环节中各村的关系,增强族内团结。如理事会需收集捐款,调动适龄男性参与舞灯,举办竞标活动,在各村筹办酒席等,邝活发都全力协助解决灯会中遇到的难题。
每个花灯的规格、形式都有明确规定,邝活发从选竹、凿竹、开篾等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纸糊贴成形,再用金银饰纸装饰,他制作的灯头、灯肚、灯脚都格外精美,每个花灯重约35斤,并能在正月十二中午前完成,邝活发做的灯每次都成为长老的首选。
相关成就
1986年起,参与了12届泮村灯会筹备工作,为9届灯会制作关键道具——泮村花灯,对泮村灯会起到重要作用;为多个大型活动扎灯,如央视戏曲春晚、广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平市非遗文化艺术装置展等;协助开发文创产品,把泮村灯会制作成H5动画;品行向上,热心本村公益事业,多次为村中事务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