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三月,春暖花开,江门市图书馆内暖意融融。3月16日,第十五期雅邑文化沙龙以“人性探微”为主题,从基因密码到哲学思辨,从历史钩沉到未来图景,书友们共同走进了人性的幽微深处,照见心灵原野的辽阔与丰饶。
人工智能:赋予真善美的使命
首先,书友“一浩”为我们分享了科幻寓言《米奇七号》,作为星际殖民地的消耗性克隆人,米奇七号的使命是无限复活以执行高危工作。一次假死却意外激活了“米奇八号”,两个意识体被迫携手应对生存危机。从麻木的“消耗品”到与复制体共谋突围,再到觉醒反抗殖民暴政,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的挣扎中迸发的光辉——即便身为克隆体,对自由、尊严与情感的追求,依然定义着“人”的本质。
书友“阿遥”分享的《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讲述核战后的末世地球上,人类创造仿生人填补生态空洞,赏金猎人里克在追捕叛逃仿生人的过程中逐渐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困境:仿生人表现出求生意志和复杂的人性特质,恰与人类豢养电子宠物的荒诞形成镜像折射。当科技能合成眼泪,那要怎样证明灵魂的重量?
最后,阿遥以诗意收束思考:“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愿君有情。”AI绘画可以复刻蒙娜丽莎的微笑,却画不出草稿纸上的犹豫;ChatGPT能生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却写不出提笔时指尖的颤抖。这或许正是数字文明最动人的伏笔: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路上,我们终将懂得——生命最美的光芒,永远藏在不讲道理的心跳里。
数字浪潮:守护思维的火种
书友“阿信”分享的是美国媒体理论家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书中探讨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文化对公共话语的影响,电视媒介的视觉化、娱乐化导致公众逐渐习惯接受无需连贯逻辑的碎片化内容,丧失对复杂议题的分析能力。
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书友“和”也发表了讨论,现如今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平台利用算法精准捕捉用户的兴趣点,如同建立一座信息的迷宫,让人们逐渐适应信息茧房,失去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因此,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以避免被娱乐化的文化所吞噬。
至暗时刻:见证最动人的星光
书友“熊爷”带来的分享作品《失明症漫记》。当名为“失明症”的传染病席卷全城,隔离所成为了折射人性的棱镜。医生妻子以清醒目光穿透恐惧阴霾,见证着最震撼的生命启示录:当文明外衣褪下,有人选择用暴力加冕,有人却在深渊边缘坚守着人性的微光,这恰恰成为存在主义的觉醒时刻,苦难不会因漠视而消散,但希望恰在凝视中生长。
书友“过期罐头”分享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故事围绕小女孩斯库特展开,她的父亲坚持为无辜的黑人汤姆辩护,尽管真相昭然,陪审团仍因种族偏见判定汤姆有罪,最终导致悲剧。这本书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并且通过儿童视角展现种族歧视,歌颂人性中的道德勇气与在偏见中坚守正义的希望之光。
书友“小耳朵”分享的是中短篇小说集《盐》中的《乩身》,通过两个边缘人的极端碰撞,揭示人性在苦难中的畸变与挣扎:洁净与污浊共生,尊严与绝望并存,救赎与伤害同源,最终在盐渍的苦难中,人性的光辉源于对黑暗的凝视与不妥协的抗争。
结语
当数字浪潮不断冲击文明的壁垒,人工智能的触角已经刺破伦理的茧房,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但那些在至暗时刻中的恻隐之心、面对苦难仍坚定的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恰似人类文明对抗机械宿命的终极武器。期待下一次读书分享会,我们继续以书为媒,以心相交,在阅读和分享中,共同探寻人性的奥秘,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