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训练营在江门开展。
当日,来自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韩国全南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近百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考察调研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先锋书店、自力村碉楼群和赤坎华侨古镇,深入了解江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为江门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百名博士生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自力村、赤坎华侨古镇合影留念
据了解,第十届中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学术训练营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如今已成为大中华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研究人才训练项目。
博士生们参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本次考察由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支持开展,是训练营的重要环节,旨在让参加者了解江门的历史文化,学习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方法,促进活动参与者与当地专家学者的交流与互动。
博士生们在先锋书店了解江门文创产品
一直以来,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持长期深入合作,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3年举办的中国旅游管理博士学术训练营均走进江门。
2014、2016、2018年
三届百名旅游管理博士江门行掠影
↓↓↓
活动当天,博士生们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透过泛黄侨批与远洋船票,梳理江门华侨从艰苦谋生到创业反哺的百年脉络,感悟其“根脉相连、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在先锋书店,百年粮仓改造的文化空间保留着混凝土立柱与木质书架的碰撞美学,穹顶天光倾泻而下引发青年学者对城市记忆再生模式的探讨;自力村15座中西合璧碉楼间,博士生们近距离感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赤坎华侨古镇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复刻侨乡肌理,600余座沿潭江舒展的商埠建筑群,让博士生团队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到百年商脉的温热跳动。夜晚,夏日焰火音乐节骤然点亮夜空,大型实景演艺《归途》将华侨漂泊与归根的史诗娓娓道来,让青年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见证了古镇从“文化记忆载体”向“沉浸式体验场域”的焕新蝶变。
博士生们在自力村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杨兴乐 摄
博士生们在赤坎华侨古镇触摸百年商脉的温热跳动。杨兴乐 摄
此次涵盖
赤坎古镇骑楼街、自力村碉楼群
等侨乡文化地标的考察行程
助力百余名博士生深入感知
江门侨乡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活力
厦门大学博士生李健强此前通过《狂飙》《让子弹飞》等影视作品初步感知江门,此次实地考察让他对中国侨都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他了解到江门华侨华人的奋斗史,一批文物复刻细节精致,完整的历史叙事增强了沉浸感。他建议,江门可进一步挖掘碉楼等独特华侨IP的差异化价值,通过年轻化表达吸引青少年群体,让华侨文化从课本走进生活。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王皎蛟首次到访江门,她认为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容丰富、展示全面”,尤其是唐人街场景复原令人印象深刻。她大学所在的澳门与江门一样,都是世遗之城,她提出江门可借鉴澳门历史街区保护经验,打造“侨文化主题街区路线”。
在赤坎华侨古镇,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樊琪感受到了岭南风情与北方风光的鲜明对比。她建议,江门可从研学视角出发,将碉楼、骑楼建筑等元素融入研学课程设计,让更多青少年在研学中学习华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