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发扬江门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长效机制,着力推动我市全民美育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阵地作用和城乡居民终身美育职能,8月22日,由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海琴石画坊在江门市文化馆举办了第61期江门市“邑”起学非遗——大理石画制作技艺体验课。30位非遗手工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大理石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柏枝的指导下,用刻刀、砂纸与色彩,将天然石纹化作流动的诗。
活动现场,林柏枝老师先向大家展示了大理石天然纹理的独特美感,“每块石头的纹路都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痕迹,我们的任务,是读懂它的语言,再用技艺放大这份自然之美。”随后详细讲解制作步骤:根据大理石纹路,发挥想象,先用铅笔描摹形态,再用美工刀钻刻,接着用砂纸打磨,最后上色,每一步都赋予了大理石全新的生命。学员们目不转睛地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实操环节中,学员们纷纷拿起工具,化身 “石上艺术家”。他们时而低头凝视大理石纹路,构思创作灵感;时而在老师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进行钻刻、打磨。在林柏枝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块块原本普通的大理石,逐渐显现出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生动图案。“原来石头也能这么美!”“第一次尝试,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学员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理石画制作技艺讲究 “因材而造”,利用大理石天然的色彩和纹理,通过巧妙构思和精湛工艺,将其转化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这种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创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动尾声,学员们捧着自己的大理石画围坐分享:有人刻出了“月下竹影”,石纹的灰度刚好衬出竹节的清瘦;有人保留了大片天然白斑,只在边缘描了几簇野菊,称其为“秋山远黛”。“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今天才明白,它就藏在石头纹路里、刻刀尖上、指尖温度中。”一名学员举着自己的作品拍照,“回家要把这幅‘山水’装裱起来,挂在客厅——这是石头和我一起完成的‘独家记忆’。”
此次 “邑” 起学非遗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到了大理石画制作技艺的魅力,更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接下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