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省政协在广州、江门、东莞三地同期举行“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纪念缅怀发生在1942年前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场秘密大营救行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粤港澳三地民众之力,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保存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深入挖掘、全面展示这段历史,有助于引领社会各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展览亮点
展览被列入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是目前省内相关主题展览的一大集成与重要提升,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主题鲜明
展览通过“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强调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在港澳长期深耕发展、精心组织安排的硕果。本次展览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文脉传承故事、统一战线故事的集中体现。
二、挖掘深入
充分运用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与专业机构合作绘制大营救详细路线图,让人一目了然了解大营救路线全貌。专程赴港澳及省内十个地市实地调研,在当地热心人士和文史工作者帮助下,挖掘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梅州罗翼群旧居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其中,邹韬奋、茅盾、胡风等文化名人居住过的香港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
三、内容丰富
展览在江门共展出图片310多张、展品40余件(套),其中包括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司徒丙鹤《在星岛日报的一场战斗》手稿复印件、1947年《耕耘》杂志等均为首次对观众展出 ,台山市博物馆提供了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等书籍展品。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展览还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并特设“政协印记”展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其中,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多达12人。
四、彰显特色
大营救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被誉为“保存民族文化火种”的文化大抢救。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
展览资讯
承办单位及展览时间
展览主办单位为省政协办公厅,指导单位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会主义学院、省档案馆,协办单位为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湛江等10个地市政协,媒体协办单位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杂志社,承办单位为省政协文史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支持单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华侨博物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从8月28日至10月下旬,在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和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美术馆同期展出。
展览在江门开幕式及研学活动
8月29日上午,“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江门开幕。江门站展出的主办单位为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政协江门市委员会,承办单位为广东省政协文史馆、江门市博物馆。
江门市侨博馆为观众创新展示这场“拯救中华文脉”“保存民族文化火种”的文化大抢救,积极运用现代展陈技术,创新展示历史文化名人动起来的AI效果视频,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空间。
在展览展示的这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有十位被营救的文化名人来自江门,他们分别是黄新波、李少石、司徒美堂、胡蝶、戴爱莲、黎民伟、刘思慕、司徒慧敏、卢敦与关文清。在开幕式参观讲解中,讲解员为领导嘉宾们着重介绍了其营救历程。
此外,在开幕式上,20余名来自陈白沙小学的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体验新展览的研学课程,在研中学,学中悟。在参观结束后,众人还一起参加该展览推出的第一期盖章活动,盖展览新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