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展览、印章上新啦~
快带上你的集章专用小本集章打卡,
收获一枚“来过的痕迹”。
每一枚纪念章
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展览/
8月29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展览于江门市侨博馆一楼展厅正式开幕。展览被列入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是目前省内相关主题展览的一大集成与重要提升,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主题鲜明
展览通过“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强调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在港澳长期深耕发展、精心组织安排的硕果。本次展览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文脉传承故事、统一战线故事的集中体现。
二、挖掘深入
充分运用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与专业机构合作绘制大营救详细路线图,让人一目了然了解大营救路线全貌。专程赴港澳及省内十个地市实地调研,在当地热心人士和文史工作者帮助下,挖掘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梅州罗翼群旧居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其中,邹韬奋、茅盾、胡风等文化名人居住过的香港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
三、内容丰富
展览在江门共展出图片310多张、展品40余件(套),其中包括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司徒丙鹤《在星岛日报的一场战斗》手稿复印件、1947年《耕耘》杂志等均为首次对观众展出 ,台山市博物馆提供了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等书籍展品。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展览还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并特设“政协印记”展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其中,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多达12人。
四、彰显特色
大营救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被誉为“保存民族文化火种”的文化大抢救。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
同时,配套系列纪念印章(第一期)已上线,
欢迎大家前来观展、集章,
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辉煌历程。
↓↓↓
主题印章:烽火文澜(套色款、渐变款)结合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观众讲述这段故事的同时,更体现出危难之际中华儿女血脉相连、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
主题印章将在展览开幕期间常驻,观众可在参观完“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展览后,编辑展览观后感(100字以上)并发送至江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后台,凭发送记录即可至前台(讲解预约处)获取。
注:于前台(讲解预约处)填写展览调查文件可获得展览盖章卡x1。
第一期·希望之路
第一期印章选取了营救路线中几处重要的地理节点,分别为:
隐蔽据点:香港大中华酒店
转运枢纽:香港西贡湾
庇护之所:澳门镜湖医院
生命渡口:台山东滘口
本期印章即日起将在本次展览固定盖章区(展览入口处)上线,持续至9月30日。
一枚印章,一段故事。
不知大家在参观展览过程中,
看到了几位江门籍的身影呢?
本次展览印章第二期:
侨乡之光将于10月1日上线,
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