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洒在侨乡大地,为万物披上一层金黄色的薄衣。在新会区司前镇新建村里,驻村第一书记吕俊杰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忙着走访低保户、忙着把好健康门、忙着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
这样的忙碌是常态。被选派至新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吕俊杰一头扎进村民家中,倾心交流、收集民意,据此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锚定“党建强”“村庄美”“产业兴”等目标,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让“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聚焦环境整治 让乡村颜值“高”起来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曾经,新建村东和村小组通往新建水闸的原有村道坑坑洼洼,颠簸难行,每逢雨天泥泞不堪,不仅影响村民进田劳作和生产运输,还存在安全隐患。
了解到该处道路问题后,吕俊杰就把这个事情记在心里,立即带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倾听村民诉求,研究制定总长度529米、宽度3.5米、总投资约35万元的水利基道路硬底化方案。
为推动该项目尽快施工,吕俊杰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为新建村争取到20万元市级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资金,推动道路硬底化工程顺利开展。新建村党总支部及时张贴施工通知书,尽可能降低对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安排“两委”干部、网格员等实时跟进施工进展,督促施工。
工程正式完工后,泥泞的土石路被崭新的水泥路替代,农村道路由“窄”变“宽”、由“通”到“好”,惠及村民300余户。东和村小组村民方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
随着“村改”项目、G240国道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从提升村民出行方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吕俊杰积极争取到市慈善会资金10万元、区级资金20万元用于接驳在建G240国道进中和村小组主要路段,道路硬底化约300米长、7米宽。目前道路已完工,进一步适应道路沿线产业发展需要,满足村民出行需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实打实的民心工程,我们要实现人居环境从一域美向全村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为进一步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吕俊杰带头发动结对机关、乡贤、学校等多方力量参与“百日攻坚”行动,募集了绿美生态建设资金近10万元,种植黄花风铃、落叶杉等树苗500余棵,清理乡村道路沿线杂草垃圾4.8公里,全面清洁、重新粉刷中和村小组鱼塘护栏超500米……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新建村增添了一抹美丽色彩。
如今走进新建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道路、肆意绽放的绿植……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彰显着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通过自己和各方努力,看到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感受到村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收获他们无比珍贵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充满成就感和喜悦感。”此刻,驻村的意义在吕俊杰心中逐渐具象化。
聚焦产业发展 让集体经济“鼓”起来
乡村发展要有“颜值”,更要有“产值”。
作为江门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司前温蛋卤制技艺历经多年传承发展,早已遍布司前大街小巷,在新会各地也小有名气,却因传统制作工艺和地方区域局限长期居于一方天地,未能打开更大市场。
如何破题?对此,吕俊杰积极推动强村富民公司——司前邑选城乡建设有限公司与江门市源亨哥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司前温蛋”项目合作协议。“项目以司前温蛋作为切入点,以特色文旅文创产业发展为导向,用产品为司前‘说话’,让司前温蛋从村口走向市场,从传统走向现代,逐步实现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吕俊杰说。
这成为新建村探索政企合作推动“土特产”品牌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传承创新非遗传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村上也能实现“充电自由”。在新建村,安装好的能源汽车充电桩正式“上岗”,村民及其他群众只需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就能完成充电自助服务。
为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立项报告、设计规划、项目审批、争取项目资金到开工建设、竣工验收,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吕俊杰都全程把控协调。期间,他多次实地走访考察不同选址点位的交通状况、土地性质、土地利用现状等要素,最终选择中和村毗邻省道S532约800平方米的地块作为项目落地的地址。
此后,吕俊杰向上级争取专项奖补资金30万元,推动中和村充电桩项目的U型地块硬底化工程顺利完工并完成验收,推动12个充电桩建设落地,实现每年增加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
重点推进大范村小组围堤整治工程、完成国道G240——和平村小组联接线道路硬底化、螺山办证地块建成约2000平方米单层钢构厂房……吕俊杰的笔记本上,列下了一个个目标计划,希望通过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促进村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百千万工程”攻坚阶段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