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趋势展望
预计3月与历史同期相比,我市雨量与往年持平,各地介于60~110毫米;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1℃,月最低气温10~12℃。
雨情:预计,月内有3次主要的降水过程,大致出现在:上旬中期(小雨局部中雨)、中旬后期至下旬初(中到大雨,局部大到暴雨)、下旬中期(中到大雨,局部大到暴雨)。
图1 2020-2024年江门3月平均降雨量(毫米)
(二)风情:预计,3月热带气旋影响我市的可能性小。据统计,2020-2024年3月份无台风影响江门。
(三)水情:2月份西江干流水道马口水文站月平均流量1860立方米每秒,较常年同期少31%。2025年3月1日,34宗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766.62百万方,较常年同期多1%,蓄水总量占总正常库容比例为59%,可用水量624.02百万方,占总兴利库容比例为54%;21宗供水水库蓄水总量556.72百万方,较常年同期多1%,可用水量435.18百万方,占兴利库容比例55%。
工作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各级政府及三防指挥机构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三防工作中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要强化区域间、部门间协同联动,确保雨情、水情、险情、灾情信息及防御指令及时上传下达。要完善“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机制,明确应急预案、值班值守、物资调配等分工,重点保障“三断”(断水、断电、断路)风险较高区域的应急响应能力。
(二)做好监测预警和精准研判天气趋势
气象、水文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对雨情、水情、风情的实时监测,运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天气会商研判机制,组织多部门联合会商,综合分析各类数据,准确把握天气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灾害预警双重“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每一位相关责任人及受威胁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短信、社交媒体等,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南,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做好强降雨各项准备工作
随着3月强对流天气逐渐增多,各级各部门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水利、自然资源、住建、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要针对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以及城乡内涝等风险,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强化人员避险转移和疏导。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组织专业人员和基层群众对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加密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置隐患。强化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对排水管网、泵站、涵洞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确保排水畅通。对易积水路段和下沉式立交,要提前设置警示标识,配备防触电、应急值守等设备,并组织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要坚决果断彻底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真转、应转早转,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四)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准备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市关于汛前防汛防风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检查防汛备汛工作落实情况。对堤防、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修复水毁工程,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入汛前的时间,组织开展防汛防风应急救援演练,突出基层一线,重点提升应对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和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的能力。通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强化队伍与物资保障
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整合专业救援队伍、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等力量,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抢险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队伍的抢险救援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防汛抢险物资的投入,根据本地实际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通信保障、抢险救援、生活保障类物资。加强对物资储备仓库的管理,定期检查物资储备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物资,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能够调得出、用得上。建立健全物资调配机制,明确物资调配流程和责任,确保物资高效有序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