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江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第920期:江门市委统战部(港澳工作科)

点击播放:第920期民生热线音频


市委统战部(港澳工作科).jpg

  直播时间:2024年12月13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上线单位:江门市委统战部

  访谈嘉宾:江门市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 邝丽萍

  江门市委统战部港澳工作科科长 钟欣霖

  江门市委统战部港澳工作科一级主任科员 覃剑钊         

  节目主持:邝杰岚

  主持:江门市委统战部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高质量做好我市统一战线尤其是港澳相关工作?

  邝丽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后,市委统战部迅速行动,举办深入学习贯彻有关精神的主题党日暨同心微讲堂活动,组织统战系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传达学习,同时围绕贯彻有关精神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并向全市统战部门印发《江门统一战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方案》,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软硬联通、促进科创产业民生融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人才高地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高质量做好我市与港澳交流交往交融、互惠互利共赢等相关工作。

  主持:就在前天(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运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这条连接珠海高栏港和江门台山的交通大动脉,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江门各界充满了期待,也是做好了准备,积极迎接机遇。来听一段采访录音:

  【市民录音】

  市民1:黄茅大桥建成通车,护岭村是第一个最接近的村子,将为我们带来很多客流,我们村正积极打造农文旅项目,吸引客流在村消费。

  市民2:斗山镇充分利用陈宜禧铁路文化,浮月村洋楼文化,横江村农耕文化,浮石飘色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广斗山镇内的台山优品,吸引更多港澳同胞利用周末闲暇时光到斗山旅游,认识斗山。

  市民3: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对新会区的交通流量产生正面效应。全面辐射银湖湾滨海新区,粤澳产业园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聚集区等产业平台,为了加快对接深圳珠海及港澳经济外溢的承接,构建对接黄茅海跨海通道顺畅便捷高效的公路网,新会正加快推进道路提质升级。

  主持: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三通道”陆续开通,江门的区位优势迎来历史性突破和提升。越来越多的通衢大道将共同组建江门融入新阶段大湾区建设的跨江跨海通道群,推动江门在大湾区中“承东启西”枢纽门户、重要节点的地位更加凸显。接下来,我们江门要如何抢抓“大桥经济”机遇,乘势而起,实现跨越发展呢?我们记者也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者,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市民录音】

  李响:大家好,我叫李响,是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因为以前教学的关系,我们和澳门管理专业协会和澳门管理学院开展过长期的人才联合培养的合作,江门是一个产业空间非常大,发展机遇非常多,是珠三角西岸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加上江门和港澳历来有天然的侨青侨眷的联系,也有很多港澳侨资企业在江门发展,我们也很多青年在做相互的交流,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跟澳门的企业界、学术界、教育局、文艺界产生更多的交流和联系,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朋友能来江门投资兴业,带动江门发展以及支持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和拓展产业空间的战略。

  市民:其实身边有很多澳门居民回来创业的。很多移民了或者在澳门的,他们都会回家乡投资创业开办厂房等,我觉得可以开办高新企业(如医药等),希望他们可以带一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发展,向高新企业的方向去发展。

  主持:在围绕“一点两地”定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港澳融合”工程方面,江门市近两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邝丽萍:近年来,江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围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港澳融合”工程,与港澳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提升,丰硕成果持续涌现。

  在官方交流合作方面,江澳、江港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粤澳共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框架协议》、《关于加强江澳金融合作的备忘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节能环保产业深度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备忘录》《关于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备忘录》等区域性合作文件。设有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是江门银湖湾滨海新区重点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平台”。近两年来,我市已为香港打造了近3600套过渡性房屋,惠及超过10000户香港家庭。

  在软硬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江门开通了直达香港西九龙的高铁。推动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先后通车,启用了深圳机场江门航空港,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启用了全国首个省市共建的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江门)专区,目前“江门—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在港澳地区有6个服务点,港澳企业和居民“零出关”即可办理超500项江门市高频服务,以及广东省内其他地市超100项高频服务,截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服务超10000人次。开设了“湾事通”特色服务专区,为广大港澳同胞提供养老、法律、人才服务等一站式港澳专区跨境服务。启用“粤港澳特需门诊”,引进港澳医生到我市中心医院跨境执业。成功争取成为第三批“港澳药械通”试点城市,有效满足了市民群众临床急需用药用械需求。在全国率先与澳门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江澳金融合作累计业务量突破3200亿元人民币。在全省率先落地第三方信用评级“江澳模式”,2家企业获澳门银行授信8000万元。大力推广跨境支付购房款业务,吸引更多港澳居民在江住房消费、安居乐业,办理港澳居民内地购房结算便利化业务6800万元人民币。

  主持:除了刚刚介绍的官方交流和软硬件互联互通外,在民生、科研等领域,我们市还做了哪些工作呢?

  邝丽萍:在科技产业合作方面,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15家科研机构进驻并参与共建,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人,获批科技项目27项,1名博士后已顺利出站。我市与香港特区政府就在大广海湾经济区谋划共建港邑产业园已达成初步共识,“支持江门在大广海湾与香港、深圳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已纳入国家、省大湾区年度有关文件。银湖湾滨海新区建设顺利推进,已成功引入世茂碧海银湖、广州华立学院、澳门国际健康港等港澳项目。2023年以来,成功举办了江港、江澳新春对接会,有效促进江门与港澳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其中2024年港澳新春交流会促成涉产业、科技、融资领域合作项目48个,投资意向总额达216.5亿元,金额为历年之最。目前,在江门的港澳投资企业约为35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超八成。

  在民生融合方面,成功举办2024年江门市博士和青年人才招聘专项行动(澳门站),有近300位澳门人才咨询,促成180多位人才达成就业意向。参加香港特区政府举办的首个以人才为主题“香港·全球人才高峰会”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与港签订人才合作备忘录,与香港建立了人才合作方面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和开平碉楼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活动,深化江澳“世遗”双城文旅项目合作,打造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一程多站”跨境旅游精品路线的开发营销。组织重点文旅企业参与第38届香港国际旅游展和第十二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多渠道擦亮“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城市品牌。目前,我市已建成6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其中粤湾云谷港澳创新创业基地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双创园)成功获批省第三批“南粤侨创基地”。已累计引进194个港澳项目,助力286位港澳青年实现在江门创业,辐射带动超过8000名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港澳同胞到江门跨境养老已渐成风气。据统计,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中入住的港澳长者有88人,其中香港籍长者61人、澳门籍长者27人。港澳人员参加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458人,其中职工医保11520 人,居民医保10938人。在我市参保的港澳居民在内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人次为21534人次,发生总医疗费用 3304.38 万元,医保基金支付 2043.56 万元。

  主持:青年的选择是大湾区发展之底气。对于港澳青少年来说,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祖国内地发展变化,远比书本上获取的更加真实、生动。对于如何吸引更多港澳和海外的青年来到江门探亲、学习、创业等,台山市侨界青年联合会会长黎振龙就有这样的看法:

  【市民录音】

  华侨很多人都很思念家乡,有的虽然移民了,但是根还在这里,他们也说自己是旅居海外,很多都有家人和祖屋在家乡,所以都会经常回来探望,包括有的会想着回来退休,或者是回来投资做点小生意就不想再出去了,在家乡感觉很踏实,很安定。所以如果他们回来,我们也都很积极配合华侨、侨领们的需求,希望他们能回来安居乐业。也希望增加我们的凝聚力。在国外,很多华侨没回来过的,他们的乡情就没那么浓烈,希望通过多点走访或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侨二代侨三代,以及在外国出生的侨胞,有机会了解家乡,回来家乡。我觉得如果太久没接触的话,他们可能会忘记家乡的很多事,我认为这里毕竟是他们的根,回来寻根也好,了解家乡的发展。

  主持:江门市政协委员、澳门江门同乡会副会长郑毅庭,祖籍恩平,在澳门从事旅游服务业将近有20年时间。他每年都会组织澳门青年来往江门、珠海等大湾区各地,促进澳门青年了解国情、了解江门。他也非常关注江澳两地的沟通往来。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声音。

  【市民录音】

  我在澳门生活了将近20年了,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国两制”带来的伟大成就,祖国的强大和繁荣昌盛,我感到十分感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市民安居乐业,是实现“一国两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非常自豪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2006年我加入了(澳门)江门同乡会,我认识了很多来自江门,移居到澳门的乡亲,感觉非常有亲切感。2009年青年会成立,我主动加入到组建的工作中,也开展了各项活动,如:江门的世青会,影响力比较深。每一年,我也参加这两会的一些青年工作和活动,我带一些在澳门出生,但祖籍是在江门的青年,他们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回到家乡,就跟着我们青年会的活动回到江门,他说终于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很多东西,他们都是听爸爸妈妈说,现在亲眼看到、摸到了,对他们整个爱国情怀和人生阅历是非常大的帮助。因为我在江门读书,所以对江门很了解,在澳门也有较长时间,所以对澳门也了解,确实可以作为一个桥梁进行沟通和带动。譬如澳门的青年人我可以带他们回去,亲身告诉他们家乡的发展,让家乡的青年人来澳门,感受“一国两制”下澳门的发展,年轻人是怎样创业,工作是怎样开展的,我觉得往后还要继续扩大,通过多元素、多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平台让年轻人融入起来,手拉手,开创更大的事业。

  ———————————————————————

  【微信提问】

  胡先生:建议争取一签多行,高铁互通等措施,让江门与港澳的市民往来更加便利。

  邝丽萍:我们同样希望得到政策支持。接下来,会跟有关部门及上级统战部门、省港澳办以及省公安厅等部门积极争取,让市民出行更便利。

  【微信提问】

  赵先生:现时广车北上、澳车北上实施后,很多港澳同胞选择自驾车回到家乡江门。但因为生活环境有所不同,但由于对政策了解不太全面,也会遇到一些不便的情况。建议设立咨询机构或者热线,如遇到问题可寻求帮助。

  覃剑钊:今年开通了“湾事通”江门专区的服务平台,专门为粤港澳三地居民跨境往来事项进行服务咨询,如:身份认证、支付应用等问题,以数字化切入口聚合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数字龙头企业的优势,在支付宝、AlipayHK、MPay以及微信等渠道,同步上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湾事通”小程序有内地居民去港澳与港澳居民回内地两大板块,支持出入境、跨境通信、跨境沟通、跨境支付等服务,包括港澳居民回来的医、食、住、行也会提供一体化精品客户应用服务。江门作为大湾区跨境交流最频繁、资源最丰富、人流聚集密集、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数字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江门作为珠三角地区率先开通“湾事通”平台上线城市特色服务的地级市,目前“湾事通”服务江门专区微信端首批上线的服务共有50项,支付宝端上线的服务有24项,涵盖江门文旅交通、涉侨法律服务、人才服务、华侨寻亲、养老企业及个人诉求等服务项,这些都是日常高频使用的服务内容,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务。江门目前有6个跨境通政务服务专区,此外,人力资源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把一些服务融合为一体,采取视频自助办理,线下办理的方式进行服务。

  【微信提问】

  杨小姐:港澳中小学生来内地研学交流,但感觉内地去港澳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两地学生往来更加密切。

  钟欣霖:接下来,我们会创造更加多的机会,争取让江门地区的中小学生有机会与港澳的青少年进行深度交流。此外,也将继续发挥统战的资源优势,组织更多江门本地的中小学生到港澳地区进行交流。

  【微信提问】

  冯女士:江门和港澳之间关系密切,建议江门可举办多些联谊活动。

  钟欣霖:9月份举办了“同心同行,庆国庆贺回归”江门缤纷日系列活动,组织企业、中小学学生以及旅行社机构共同参与活动。随着黄茅海大桥的开通,我们会继续组织多些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

  主持:如何让港澳青少年爱上江门这座城?在这方面,江门市今年想了哪些办法?

  钟欣霖: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走进江门、爱上江门,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港澳青少年交流品牌项目建设,携手暨南大学共建粤港澳青年国情教育基地,组织实施“少年中国说”、港澳青年江门实习计划、千名青年创业家内地行暨江港青年交流活动、“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和“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港澳青年风采赛等港澳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推动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首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持续深化国家级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已吸引278批次逾25000名港澳青少年到江门开展实习研学、参观考察、互动交流等,汇聚港澳智力助力江门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进一步联合市教育局、市侨联、团市委、市关工委等部门开展“港澳青年看江门”系列活动,举办“邑力同心”港澳湾区行暨江港澳青年创业就业交流、2024年“青春相伴·相聚侨都”江港澳青少年交流研学、“澳门青年看祖国 同心筑梦蓬江行”、澳门培正学校学生实践计划、“粤澳青年交流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等各具特色的港澳青少年交流交往活动,吸引60批次逾6000名港澳青年到江门参观访问、研学实习、创新创业。目前,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已与66所港澳地区学校结对为姊妹学校。我市现有在读港澳学生6138人,其中香港学生5713名,澳门学生425名,已设立港澳子弟班3个(其中新会华侨实验小学、新会葵城中学试点开设小学和初中港澳融合班,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试点开办高中港澳子弟班。

  主持:澳门和江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往来密切。今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25周年,9月27日至29日,江门市委统战部(市台港澳事务局)联合市有关部门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举行“同心同行 庆国庆贺回归”江门缤纷日活动,为两地架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覃剑钊:江门缤纷日3天总入场人数超过1.5万人,400余名澳门青少年现场参与体验江门非遗文化,共达成了28项涉商贸、文创、旅游等合作意向。澳门中联办、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五邑社团 首长代表和澳门各界代表人士、友好社团代表共4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南方日报、搜狐、网易、新浪财经、江门广播电视台、江门日报、澳门日报、新华澳报、濠江日报、力报、捷报、市民日报、华侨报等20多家媒体先后对活动进行报道,澳门中联办网站对活动报道进行转载,在境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文艺汇演在江澳两地表演机构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精心演绎下,共为观众呈现了15个丰富多彩和各具特色的精彩节目,涵盖歌唱、舞蹈、粤剧、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集中展示了江门与澳门的深厚渊源和两地文化的交相辉映,以艺术语言表达对祖国、对澳门的祝福,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中国故事、澳门故事和江门故事。

  这次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进行创新。首次以“江门文旅、江门制造、江门优品、江门宜居”四大名片为主题,发挥江门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交通便利、文旅资源丰富、生活配套完善等优势,在境外全方位、多维度地向澳门市民展示江门的先进制造、优质产品、多彩文旅、宜居环境和独特侨乡文化,体现了中国侨都新气象,增进了澳门各界对江门深入了解。活动采用文艺汇演、江门缤纷日、“活力江门 魅力侨都”图片展、江澳企业商务配对和新会葵艺、外海生恭鲤鱼、东艺宫灯、江门蛋雕、镇濠泥鸡、玉石花盆景等六项非遗技艺鉴赏与制作体验等综合多样的展示形式,不仅为澳门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更为江门企业拓展澳门及葡语系国家市场搭建了宝贵的桥梁与平台。在工作联系上切实帮助参展单位拓展境外市场,从策划前期,联合全市各单位深入了解参展单位的需要,精准匹配澳门企业和专业社团进行提前对接,邀请澳门方的机构举办展会期间进行企业商务对接,面对面交流,用港澳资源服务本地企业走出去,走得远。接下来会继续依托江港澳三地的丰富旅游资源,开展一程多站旅游合作,共同研讨推动举办大型活动,包括文艺、体育、娱乐、演唱会及体育赛事。策划会展合作模式,以江港澳商业品牌支持推动产业合作发展。

  主持: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和深江铁路等跨江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我市接下来在深化与港澳对接合作方面有哪些工作计划?

  邝丽萍: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和深江铁路等跨江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我市接下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与港澳对接合作:

  一是抢抓“三通道”陆续开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制机制对接。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规则机制软联通的新措施,探索将横琴、前海、深圳等地区行之有效、成熟的改革试点经验和产业发展政策向园区复制推广应用。落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相关配套设施,推进政务服务跨境办理“双向互通”,加强港澳居民在就医、康养等方面政策衔接,着力解决港澳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跨境流通难题。

  二是加快大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建设。深化大广海湾粤港新型工业化深度合作战略研究,推动在大广海湾经济区与香港、深圳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谋划共建高质量合作园区。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重点区域纳入开发区目录,与深圳联合加快编制深江经济合作区综合规划。

  三是全力搭好引资引智平台,加速经贸深度融合。用好丰富的港澳资源,吸引广大港澳同胞到江门参观访问、创新创业、投资发展,积极投身改革创新、“百千万工程”一线,施展才华和抱负。做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协助港澳企业、港澳同胞与我市制造业产业精准对接,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落户江门,与我市共谋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四是扩大与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高质量建设港澳青年创业创新基地,做强做大“港澳青年看江门”港澳青年江门实习计划”“少年中国说”“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和“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等港澳青年研学实习、就业创业实践系列特色品牌,协助扩大港澳青年扩大在江门、在大湾区的“朋友圈”,为江门发展新质生产力引才留才。支持江港澳姊妹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促进互学互鉴。

  主持:节目最后,有什么想和市民说?

  邝丽萍:随着“大桥”时代的到来,江门与港澳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江门与港澳合作的大门正越开越大。江门将坚守服务港澳初心,聚焦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继续围绕“硬联通”“软环境”“大平台”“生活圈”,纵深推进“港澳融合”工程,携手港澳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为港澳同胞到江门投资兴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便利条件、广阔舞台。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为推动江门与港澳交流合作建言献策,与我们共同谱写新时期江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