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时间:2025年3月28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上线单位:江门市农业农村局
访谈嘉宾:江门市委农办主任、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江门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少强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小丽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善和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浩彬
江门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邝潮基
节目主持:邝杰岚
主持:2025年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3 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召开。2月5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我市也相继召开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和江门市两会,为江门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江门是我省农业大市,过去的一年江门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工作呢?
郑少强:2024年,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推动全市“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2024年,江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2.59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连续3年全省前3。实施大面积提单产行动,粮食产量历史性首破100万吨,成为全省5个产量“破百”的产粮大市之一,粮食总产、单产增幅超全国、全省水平,连续7年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粮食生产任务,连续6年获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新增国龙企业2家,累计培育国龙企业5家、省龙企业79家,龙头企业营收超亿元达57家、超10亿元13家、超20亿元1家,台山入选国家生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龙口镇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六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803亿元、增长15.5%,其中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60亿元,连续3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3.5%,农机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推动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60%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收窄至1.81:1(全省2.33:1)。培育260个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数量全省最多。15个方面工作得到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主持:接下来,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将如何贯彻落实一系列会议精神?
郑少强: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有关会议及市委全会、市两会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锚定农业强市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将2025年确定为“农业产业提质年”,谋划“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广东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打造全国种粮示范田、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三年行动,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大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陈皮、鳗鱼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挥好1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丝苗米、生蚝国家产业集群的作用,持续培育种业产业。持续实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抓好农村“三大革命”,示范开展好15条村乡村运营,壮大强村富民公司,围绕农民增收四个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奋力描绘侨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主持:刚才郑局长提到,市农业农村局将2025年确定为“农业产业提质年”,谋划“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对于新农人,他们又是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百千万工程”中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的呢?下面请听记者嘉琪了解回来的情况。
【出录音】
记者:卓宏斌是江门市新会区渔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一位“95后”,他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新农人。当他刚刚成为新农人的时候,接手的农作物是黄皮树。
卓宏斌:在刚接手黄皮果园的时候,收成前的一个月非常焦虑,因为有110亩、一万多棵黄皮果树,但黄皮成熟周期只有20天。20天内能卖多少是多少,卖不完黄皮就会掉落、坏掉。初期我们没有任何的流通渠道,那个时候要把如此大量的黄皮销售出去真的很辛苦。
记者:除了是新农人,卓宏斌还是青年创业家。谈及初入行的时候,他也说到压力非常大。正当卓宏斌感觉到苦恼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新风口。
卓宏斌:迎来了“乡村振兴”的风口,特别现在有“百千万工程”,每个镇都会有比较厉害的媒体人,他们一直为我们这些农户赋能,帮我们做宣传。就像销售黄皮那样,之前我们都是靠自己非常辛苦,但后面因为乡村振兴,有了乡村CEO,为我们量身定做了很多视频。有一个视频火了之后,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过来我们的黄皮园选购黄皮,很多黄皮在门市零售都已经销售出去了。
记者:卓宏斌非常感恩可以遇到这个优势风口,他觉得国家和政府就是自己背后坚实的力量。接下来这位新农人,也有自己的计划。
卓宏斌:原来乡村振兴对我们农户有这么大的帮助。目前我也在努力地做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政府跟我们一起规划用地。未来,我想把我们的场地打造成为三产产业,去做农旅、研学、文化,跟政府一起去打造这个片区,把这个片区的流量带起来,而不仅仅是做种植和养殖。
【录音完】
主持:有新思路才会有新出路,但愿这位新农人乘风破浪,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主持: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合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明显成效,省市两级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均有明显提高。今年将如何巩固成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新台阶?
王小丽:2024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省级例行检测合格率99.12%,排在全省第四;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食用农产品定量检测10678批次,合格率为99.11%,同比上升了0.38个百分点。今年如何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创建成果,2025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重点从抓生产、检测、溯源、执法、宣传等五个方面着手,市县镇齐抓共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一)抓生产,持续规范重点品种生产行为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入开展豇豆、芹菜等“2棵菜”,荔枝、香蕉等“2个果”,大口黑鲈、乌鳢、泥鳅、鲫鱼、鳊鱼等“5条鱼”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对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引导重点水产品养殖主体购入经检疫合格的苗种或经有资质的检测公司检测合格的苗种。鼓励养殖主体采取上市前吊水暂养水产品等方式,减少药物残留。
(二)抓检测,严把产地准出关
严格按照“每千人2批次”的农产品检测量,制定市级2025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充分发挥市县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作用,加强对镇级检测站的支持,持续加强对重点品种的风险监测。同时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实施重点品种上市销售报备制,真正做到不安全不上市。
(三)抓溯源,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闭环管理
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溯源管理,强化对农药店、兽药店等经营场所的检查。督促引导种植养殖主体在产品上市时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并随产品给收购单位,实现批批开证。掌握收购主体信息,倒逼种植养殖主体自觉开证。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
以上三方面重点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通过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倒逼经营主体规范经营,绿色种养。一方面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农技推广平台、集中培训等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生产等。
主持: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实施海洋经济提质行动,在陆海统筹发展上见成效。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求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种业基地,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业,推广高附加值海水养殖品种,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请问今年有什么工作亮点和计划?
赵善和:我市作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之一,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按照“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租赁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思路,构建从种苗培育到预制菜全链条产业,打造“蓝色粮仓”。
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六个新”的突破。
(一)是“新网箱”。在原有313个新型深水网箱的基础上,再新增建成76个新型模块化重力式蚝排网箱,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稳步走向深海。
(二)是“新品种”。推动养殖企业和科研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出适合江门海域养殖的鮸鱼良种。今年1月,全省首艘船籍级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台山1号”喜迎丰收,首批50吨鮸鱼捕获上市,成活率达100%,第二批10万尾鮸鱼良种成功投放,预计2026年春节前后上市,预计产量达500吨,产鱼胶10万条,产值达2500万元,进一步丰富了我市“海鲜铺子”。
(三)是“新苗场”。今年1月,我市种苗企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种业攻关,以我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台山蚝”为亲本,成功繁育出三倍体香港牡蛎,并于2025年1月取得2100亩咸围,拟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生蚝种业基地,预计年产蚝苗300多亿粒,产值达3.8亿元,可全天候供应不同大小规格的蚝苗。
(四)是“新模式”。构建鱼蚝(三倍体牡蛎、巴浪鱼、泥猛鱼、金鼓鱼)混养新模式,提高海洋利用效率。同时,谋划开展蚝盟计划(云认养+代管理),将牧场与消费者连接起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
(五)是“新平台”。当前我市已建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广海渔港渔获物交易中心,首层投入试运营,为我市乃至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渔获物上岸销售提供平台;汶村镇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引进一家年产能6000吨水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球首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养殖大黄鱼的青岛企业与该公司开展加工合作。
(六)是“新科技”。我市积极推动建设海洋渔业数据中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借力气象观测、生态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网箱定位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对网箱养殖的产品质量安全、人员安全、设备安全进行监管。
————————————————————
【微信提问】
冯先生:现时农村居住环境相对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农村垃圾收集点不多,很多村民贪方便随地丢垃圾,建议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
邝潮基:目前垃圾收集点按照每个村庄人口、布局合理设置的,每个村设置1至2个垃圾收集点,部分典型村每一户设有垃圾桶,由专人和保洁员负责垃圾收集,典型村和部分示范村也专门设置垃圾分类点。此外,还采取村收集经镇转运再由县处理这种模式,以村为单位,强化了这方面的垃圾收集。下一步,将会加强垃圾收运频次,减少垃圾积存。其次,推动以村为单位设置大件垃圾(如:家具)、大型物品的专门收集点。在此呼吁各位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落实门前三包,共同推动垃圾集中收集。
【微信提问】
杨小姐:现时农村很多人买小汽车,希望农村能够规划多些停车位,让村民停车更加有序。
邝潮基: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现时农村停放的车辆越来越多,我们推动做好村庄规划,结合乡村建设,把停车位、停车场纳入规划当中,如果村有集体建设用地可供使用,我们会考虑合理设置停车场,也可考虑使用篮球场、空地进行合理规范停放,并做好相关维护工作。结合现时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我们建议在规划时,多设置充电桩和光伏车棚,从而方便群众停放。这些可通过村集体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既方便群众停放的同时,又可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微信提问】
李先生:我个人看好农文旅融合发展这种想法,在乡村建设民宿和旅游区可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强招商,引领一些高质量的文旅项目。
赵善和:的确,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游是当前的热点,它是指把农业生产、农事体验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之旅,我局高度重视这个新业态,目前在全力配合政府推进台山、开平整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广东第一田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我局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收集赋有乡村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些精品路线,提炼推出新会陈皮特色产业观光路线、台山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体验路线,台山滨海风光体验路线、开平魅力侨乡农耕体验路线、鹤山古劳古韵水乡田园风光体验路线等一系列精品路线,以上涵盖农业生产,包括茶叶、大米、鳗鱼、海洋渔业等多种农业一产业,也涵盖名人故居、农业公园、湿地保护、美丽乡村等多种农业融合发展业态,目前也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民宿体验、自驾旅居,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欢迎广大市民群众前来体验和参与。
【微信提问】
余先生:我们祖辈都是务农的,觉得自己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后来遇到掌握农业新科技的年轻人,又意识到需要科学种养,希望政府能多组织专家下乡指导,让农民在种养过程中更加凸显效率。
王小丽: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对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技下乡服务。每年在春耕现场或丰收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组织专家在现场指导,让市民能够接触到新的农业技术。二是江门有农技推广平台,在推广平台上也会邀请一些专家到平台宣讲技术,且专家授课内容可重复观看,有需要的市民可登录这个平台查看有关教授、专家的课程,此外,平台也支持专家线上答疑。三是我们组建队伍针对有需求种养技术的农民,为他们服务。四是组织一些农技方面的培训,有需要的市民可以积极参加,我们会尽量往以上几方面努力,让市民尽快掌握新技术、掌握新技能。
【微信提问】
陈小姐:我女儿不喜欢跟我回乡下,经常看到地面上有鸡鹅鸭的粪便,感觉农村卫生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仍有待提高。
邝潮基: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村庄人居环境卫生问题。(一)多加宣传和引导村民提高环境卫生意识,落实垃圾清理和村庄保洁工作。(二)在村庄建设过程中,规范设置垃圾桶,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从而维持公共场所环境整洁和舒适。(三)需进一步完善保洁机制,接下来会落实专人加大环境保洁力度。(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卫生保洁,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村庄环境清洁。
主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前,我市春耕工作开展情况如何?为保障今年春耕顺利开展,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哪些工作?
梁浩彬:当前,我市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切实把春耕备耕作为农业生产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据农情调度,去年冬种面积70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万亩,预计4月初完成春收工作,为今年粮食生产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全市早稻计划播种面积125万亩,稳定在去年生产计划面积,育秧、办田、插秧按计划有序进行,计划到4月中旬完成早稻插秧。我市严抓七个方面,下好春耕备耕“先手棋”。春耕备耕情况如下:
(一)抓好冬种粮食收尾,夯实春耕地力基础。当前,我市正在加紧收获冬种马铃薯,适时腾出耕地用于水稻插秧。去年地,我市多措并举扩大绿肥紫云英种植面积,确保绿肥种植“种得下、管得好、有效益”,通过翻压还田,助力土壤肥力提高,助力粮食产量提升。
(二)加强墒情研判,做好抗旱防涝应急措施。去年冬季以来,我市雨水不多,目前全市可调用机动运水车60辆、泵站1696座、应急发电机1263台,各镇抗旱防涝物资可满足应急需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春耕用水需求及时调度水库用水和应急物资使用。
(三)做好农机检修和开耕工作,科技助力春耕。确保机具以良好状态投入春耕备耕生产,我市已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随时能应对极端天气实施抢耕抢种。
(四)抓好农田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4年我市共投入1.6亿元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5.03万亩,其中新增建1.18万亩,改造提升3.8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2.41万亩,为统一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五)分类施策整治撂荒耕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抓住春耕备耕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复耕复种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措施,实行应种尽种,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
(六)持续开展单产提升行动,力争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我市今年主推象竹香丝苗等5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合理密植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七)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5年继续实施耕地地力补贴,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户按104.6元/亩的标准直接进行补贴,将于6月30日前足额发放完毕。同时,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老旧农机报废补贴,今年进一步扩大了补贴机具的范围。
主持: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广东共青团乡村ceo 培育计划省级示范班”的学员李晓斌来说,他的人生规划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记者嘉琪对近日对她进行了专访,下面听听她是如何讲述关于李晓斌的故事的。
【出录音】
记者:李晓斌是“广东共青团乡村ceo 培育计划省级示范班”的学员,他可以成为其中一员,认为自己有这样的优势。
李晓斌:可能我在助农这一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截至目前我帮农村带货已经有五、六吨了,我们是邀请义工跟我们一起去采购、代销的。
记者:没错,他经常会参与助农活动。在他眼中,近年来助农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民们对他们态度的转变,也让李晓斌觉得非常欣慰。
李晓斌:以前有些农民会怀疑我们是不是低价收购他们的农产品,然后变卖。但现在很多农民都非常相信我们,主动邀请我们帮他们代销农田里的农产品,他们也想增加收入,大家的认知有所提高。
记者: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作为年轻人的李晓斌,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李晓斌:我觉得推进乡村振兴要找到属于自己地方的“魂”,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在哪里。根据自己的特色注入新的灵魂,让文化有碰撞、让品牌有故事。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部门也要做足,不要让大家轻易抄袭,不然有一些文化创意人会丧失热情,要保护起来。运营方面也要久久为功。
记者:李晓斌虽然是城市人,但他对农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在他眼中,现在的农村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李晓斌:以前农村的卫生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产业也比较单一。但据我了解,现在有的农民早上去种地,下午就去做家政,增加收入来源;也有很多民宿进驻农村。现在的农村比以前先进了,道路也漂亮了很多。这样的乡村也能吸引到城市人。
【录音完】
主持:江门特色农产品丰富,农业品牌众多,目前培育了有机产品63个、绿色食品32个、地理标志产品16个、“粤字号”农产品113个,打造了“江门优品”区域品牌,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请问2025年将如何开展农业品牌建设?
王小丽: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品牌强农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2025年我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一)是持续注入品牌培育动力。继续实施《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继续培育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二)是培优扶强江门优品。举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活动,打造“江门优品”爆品。结合农业品牌提升项目,从“江门优品”的包装设计、产品质量把控到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带动各县优品参与开展电商直播专场系列活动,提升江门市县优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强特色产品营销推广。继续支持和引导陈皮、大米、马冈鹅、茶叶、大米、蛋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国家农交会、中国绿色有机地标博览会、省农博会等高层次的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借助“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城市品牌,打造“特色农产品+节庆商贸购物+娱乐购物+乡村旅游”融合矩阵,推广特色农产品。支持品牌农产品参加电商直播带货活动,线上线下同向发力,继续提高江门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主持:节目最后,有什么话想和市民说?
郑少强:听众朋友们,非常感谢你们对这一期《民生热线》节目的积极参与,节目即将结束,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向关心和支持我市“三农”工作的各位热心听众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时刻保持畅通的接访渠道,节目结束后,也欢迎大家通过电话、局长邮箱或直接来访等方式,对我市的“三农”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您的建议与意见非常重要,只要是有利于我市“三农”工作的、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我们日常工作的意见建议,我们都会认真研究,能办的会尽力办、尽快办到;暂时存在困难的,会想方设法和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办好,不辜负侨乡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期望。
再次感谢大家对江门“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同时祝愿《民生热线》栏目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