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新农人”陈健科和侨都咖啡的故事
“新农人”陈健科和侨都咖啡的故事
直播时间:2025年7月11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采访嘉宾:香港回乡创业青年陈健科
节目主持:邝杰岚
【出录音】
陈健科:这个拼豆大赛让我们知道,其实可以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产地的咖啡豆,或者相同的处理方法但比例不同,来拼出口感更丰富的咖啡。这样做,好处是我们可以用高价咖啡豆搭配中价或低价的,从而拉低整体成本,口感却依然不错,这是我们直接得到的好处和学到的东西。另外,在行业层面,这也带动了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和技术升级,这其实可以说是首创的——很多参赛者都开玩笑说,他们见证了一个新行业的出现,也就是拼豆师这个职业。
【录音完】
主持:欢迎大家收听本期《一周亮点》,我是岚岚。刚刚我们听到的,是回到江门台山创业的香港青年陈健科的声音。早在2015年,他选择从香港回到江门,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至今已有9年,见证了江门咖啡产业的不断发展。当个人事业和地域发展相融合,将产生怎样的魅力呢?本期节目,我们一起对话陈健科,一起走进他的咖啡世界。
【出录音】
陈健科:其实讲起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有个海南的同学,他家里在海南种了些咖啡,他父母在家炒好磨成粉拿到深圳给他,那时候我在深圳读书,我去他家玩的时候,他冲了给我喝,一喝下去那口感特别不一样,以前喝的都是速溶咖啡,而他那纯黑咖啡粉是加水煲出来的,我一喝发现和速溶咖啡味道完全不同,我问他这是什么咖啡,他说是海南咖啡,是他们家自己种的,没加任何东西,原来咖啡是这么美味的,那时候十几岁就开始接触咖啡了,后来慢慢才知道,原来海南的咖啡是我们台山人,也是我们姓陈的人士去种的。
【录音完】
主持:1933年,祖籍台山三合冲华村的陈显彰先生,怀着“振兴实业、实业救国”的抱负,毅然放弃在印度尼西亚苦心经营的咖啡园和店铺,带回200公斤咖啡种子引种到海南福山地区办农场种植,最终打开海南历史咖啡的第一页。80多年后的2018年,陈健科前往埃塞俄比亚学习咖啡种植和处理技术,并带回300粒高品质的咖啡种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种植咖啡豆:
【出录音】
陈健科:带回来300粒,其实是因为我们做了代理才有这样的机会,而且有些生豆回来的时候,可能筛选得不够干净,夹杂了一些种子在里面,那些卖不出去的,丢到花盆里又可惜,后来就试着种了种,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不过后来有一批几十粒的竟然成功了,我也没太在意,以为像我们种其他东西一样长出来了就长出来了,身边好多朋友都想要,我就给他们了让他们种,自己只留了很少,过了一年之后,只有我打理的那些长成了树,别人种的全都失败了,所以到后来就只剩十几二十颗了,其实按我的情况来说成活率还算高,有90%呢。
【录音完】
主持:说起陈显彰先生,陈健科感慨地跟我们说,如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竟然和这位同族的前辈如此相似,同样是与咖啡结缘,踏上咖啡豆的种植之路,这奇妙的缘分就好像是冥冥中注定一般:
【出录音】
陈健科:觉得很神奇,当时第一杯海南咖啡喝下去的那一刻突然就萌生了想要学好咖啡的念头。过了这么多年,我慢慢查资料才发现,原来种咖啡的人跟我们是同辈,还是同族,就觉得冥冥之中好像有什么牵连似的,觉得是很神奇的一段经历。
【录音完】
主持:虽然和陈显彰先生一样,都是从海外引进咖啡进行种植,但是时移世易,如今咖啡种植不像以前只是为了贸易,随着国内咖啡文化的发展,以及露营、研学等活动的兴起,咖啡种植有了更多的意义:
【出录音】
陈健科:我在台山端芬的美良村附近,租下了一所叫美湾学校的旧侨校,这所学校之前空置了很多年,都长满杂草了。机缘巧合之下租下来后,我打算往研学的方向发展:园区里会种一部分咖啡树,还会设民宿、咖啡馆和简单的餐饮区,方便外地的人组团过来学习咖啡技术、摄影技术,或者住民宿。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通过新的方式销售咖啡苗。现在很多咖啡爱好者家里有别墅或大花园,都想自己种咖啡,而我们培育的咖啡苗有地理优势——如果从云南或海南运苗过来,成活率可能较低,因为运输过程中可能会脱水,大苗尤其容易因水分流失严重而死亡。但我们在大湾区本地培育的苗,带着原土,已经适应了这边的气候,而且送到客户手上都是一天内的事,所以成活率会比较理想。
【录音完】
主持:但原产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树,移植到台山,面临着气候等种种环境因素不同的问题,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人为干预:
【出录音】
陈健科:我们这里属于低海拔地区,雨水又比较充沛,经常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这样咖啡的根部很容易烂根,还可能滋生霉菌。后来我们尝试抬高地块来改善积水情况,也开始使用一些健康有机的杀菌配方(比如用烧煤后的相关材料制成的)来进行消杀和控制,效果还不错。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干预呢?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地方,要是想种咖啡,去市场买些种子回来,挖个坑撒下去,它们自己就能扎根发芽、长成树,不太需要人为干预,因为那里的咖啡是原生种,属于野生植物,而且鸟类吃了红色的果实后,飞到其他枝头排泄,种子也可能在那里生根发芽。但到了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因为咖啡本身不是本地的原生种,所以就需要我们进行这些干预。
【录音完】
主持:经过多年的耕耘,在端芬镇庙边美良村的美湾学校,陈健科的咖啡种植研习基地里,红灿灿的咖啡果实挂满枝头。目前,陈健科在台山已成功种植咖啡树苗两万株,最早栽种的一批咖啡树已进入了产果季节,其栽种的果树苗还提供给台城、三合镇、斗山镇等地的农户栽种。随着时间成长的,不但是咖啡种植基地里的咖啡树,还有陈健科对咖啡种植研习基地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出录音】
陈健科:我们现在基础设施已经差不多建好了。下一步会先把咖啡馆搭建起来,一部分区域可以先对外开放,让市民和游客能先来体验一下。之后会慢慢完善民宿住宿和露营的部分,最近露营区域也可以对外开放了,因为现在的天气很适合露营,很多露营爱好者可以过来喝咖啡、露营、交流。
我们的园区位于端芬庙边周边,这一带周边有很多旧建筑、碉楼和旧侨校,比如钟家楼、庙边小学、李壁学校、上泽圩都在附近,形成了一个可以步行游览的小环线,周边大概有十几个自然村。从我们这里出发,步行逛完这些地方再回来,刚好走一个圈。
虽然目前民宿还没建好,但来露营的游客,我们建议他们走这个环线。如果来我们这里露营,逛完一圈后把打卡的照片发给我们,集齐这几个景点的照片,我们就送一杯咖啡,这样能带动周边的人气。市民们也可以在自家门口卖点农副产品、大米之类的,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录音完】
主持:除了种植咖啡,陈健科还参与到其他咖啡文化相关的活动。这些年来,陈健科持续为青年人提供体验咖啡文化、学习咖啡种植知识的公益课堂,同时,他还到学校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咖啡理念,推广台山咖啡文化。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类咖啡比赛。他跟我们说,从咖啡比赛当中可以收获到新的技能和认知:
【出录音】
陈健科:它的意义在于,过程中能掌握新技能、形成新认知,还能和不同评委接触交流,评委也会矫正你对咖啡的认知。很多评委非常专业,在国际上学习、钻研了很多年,有着独特且受大家认可的见解,能让我们更靠拢专业领域,这对我来说好处很大。
以前我们刚开始接触咖啡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慢慢走向专业化后,大家的“频道”就比较接近了——比如聊起咖啡时,会明白“原来之前喝到的那个味道是这个名称”,交流起来少了很多障碍。这其实让我们对咖啡知识和整个领域的认知提升了很多,上了一个新台阶。
【录音完】
主持:除了海外华侨华人将咖啡文化带到了江门台山的历史原因,21世纪初,江门率先吸引澳门诚品、香港华盛、香记等一批港澳咖啡企业落户发展,形成了内地最早的咖啡豆烘焙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江门市积极展现江门侨都独特的咖啡文化,发动建立“侨都咖啡全球产业联盟”,形成“侨都咖啡”品牌,更多人了解江门与咖啡的故事。陈健科跟我们说,通过不断加深认识,才发现江门咖啡产业覆盖面之广,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补全咖啡豆本土种植方面的空白:
【出录音】
陈健科:自己进入这一行,认识了更多江门地区的咖啡从业者后,才发现原来很多咖啡馆已经开了十几二十年,之前我都不知道。后来慢慢认识了这些店的老板,成了朋友,他们又介绍了其他咖啡设备商给我们认识。这才知道,原来整个江门地区有这么多人在做咖啡相关的事——包括手冲壶、器具、包装袋、烘焙机,还有生豆进出口等。原来这个行业这么热闹,要是没回来真的不会知道。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会一起去外地城市或展会上参展,让外界更了解我们五邑地区的咖啡产业其实拥有成熟的全产业链。我们现在希望能填补种植和生产这一块的空缺,如果慢慢把它发展成林下经济,多种植一些咖啡,受众就会知道我们连种植环节都有,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考察,带动更多经济,这就是我们的期望。
【录音完】
主持:相比咖啡品牌连锁店较多的一线城市;在江门,爱好人士的咖啡馆分布在各个大街小巷,创办社区咖啡馆,成为江门更多咖啡馆创业人员的选择。当前,咖啡市场竞争激烈,开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何持续发展,对经营者而言,却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也要求咖啡品牌要有自己的特色。对此,陈健科就认为,要找到自己的特长,摒弃同质化,追寻属于自己品牌的独特之处:
【出录音】
陈健科:其他咖啡馆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们自己有个想法:如果只是单纯开一家咖啡馆,竞争力肯定不够强。所以我们要深挖咖啡文化、咖啡技术,甚至包括咖啡烘豆,再结合文旅、教育等方向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样就能避免同质化竞争了。
【录音完】
主持:在陈健科与侨都咖啡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也看到个人梦想与地域发展的融合。从先辈陈显彰先生带回咖啡种子开启海南咖啡篇章,到陈健科在台山的接力种植与多元咖啡文化推广,这不仅是咖啡在侨乡土地上的生根发芽,更是一种精神与情怀的延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侨都咖啡必将搭乘时代的快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