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微光志》——科学与文学的浪漫碰撞
直播时间:2025年9月5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采访嘉宾:中国作协会员、江门市文联原主席尹继红
节目主持:冯立秋
主持:欢迎收听特别节目:《微光志》——科学与文学的浪漫碰撞。
历经十七年,承载着破解宇宙奥秘重任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日前完成最后的液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这标志着中国主持的第二个大型中微子实验将正式进入物理研究阶段。由中国作协会员、江门市文联原主席尹继红创作的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建设故事的纪实文学《微光志》新书首发式在江门购书中心举行。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走进《微光志》的创作故事,感受科学与文学的浪漫碰撞:
说起跟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缘分,时间要回到十多年前。时任江门市文联主席的尹继红正带队到江门市中微子实验室进行采风,但到现场后,大家都犯了难。尹继红:
【出录音】
尹继红:大家看了之后,都觉得太玄妙了,隔行与隔山,很多人就望而却步,就没有写下去,不敢去尝试这个题材。
【录音完】
主持:2021年,实验室取得进一步建设,尹继红决定拾起对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文学创作:
【出录音】
尹继红:三年前它逐步地建设,接近到安装调试阶段的时候,我觉得再不行动的话,将来错过了这件事情会是一个挺大的一个遗憾。所以我就决定我亲自过去看一看。讲第一次跟他们接触,我是和江门中微子基地的基建负责人李小男主任接触。我跟他聊了之后,我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因为在跟李小男主任聊天的过程中间,我基本上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因为对这个领域太陌生了。第一次聊了之后,我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再跟进这个事情。
【录音完】
主持:“国之重器”是无数科研人热血与坚守的具象化表达,但如何让这段实验室建设的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中微子,了解约700名科研工作者在大山地下700米处所做的一切,尹继红认为,自己需要将他们记录下来,并呈现给大家。为了更好地创作,尹继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把关于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新闻和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了解清楚中微子是什么,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实验原理等等之后,便有了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故事。说起2021年初次去到位于地下700米深的实验室,尹继红仍记忆犹新:
【出录音】
尹继红:本身也是第一次去到地下这么一个深度,而且在坐直井下去的时候,就是一片黑暗中迅速地从高空下去,这个过程我是第一次感受,我当时觉得心里面很忐忑。但是走下去之后,由于它的湿度很大,因为有大量的地下水,它的空气中的湿度都在95%以上,就远远是朦朦胧胧的。然后你走在巷道中间,那个时候灯光设备也还是很昏暗,就是一条不知道通向哪里的一条道路把我们引领进去,所以当时觉得很神圣,但又觉得很忐忑,就是这种感觉。在那里走的时候,我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特别看到很多科学家和工人,他们在那种昏暗的灯光下,在那里工作劳动的时候,我就是很大的震动,我觉得再难我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就是说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这个地下700米默默的干了十多年,他们在做的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我们记录。
【录音完】
主持:为了用文字记录下精密仪器设备背后的故事,尹继红3年间先后10多次深入地下700米的施工现场,面对面采访了近百位科学家与一线建设者。项目首席科学家王贻芳院士是我国中微子研究的领军专家,对他进行采访,是尹继红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但这一进程一开始并没预想中的那么顺利:
【出录音】
尹继红:我跟王贻芳院士前前后后大概有采访了四五次。开始的时候他不太愿意接受,因为太忙了,因为每天身边的记者太多了。像我们本地的作家去约他,一直没约到。而且当时2021年2022年的时候,确确实实项目碰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当时一个基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基建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地下水,这个是远远超过预计的。然后涌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疫情又来了,停工,然后人员到不了现场等等。所以王贻芳院士当时他心情是不好,就是很难碰到他心情好的时候,所以我去约他采访,基本上都没约到。
【录音完】
主持:采访王贻芳院士受阻,尹继红决定先从其他人开始着手。采访不断进行的同时,实验室遇到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被突破,他对科研工作者的敬佩也愈发浓烈:
【出录音】
尹继红:到后来随着采访的不断的深入,我发现里面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越来越精彩。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像极限的挑战,都是一种竭尽全力的追求。包括整个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自主制造的发明创造,包括光电倍增管、有机玻璃球安装平台、不锈钢网架,包括我们的液闪设备,液闪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不断地发明,不断地提升,去追求一个世界最好这个目标。所以这十几年来他们真的是在悬崖上行走,某一个地方他攻不下来,这整个工作可能就失败,这种精神,这种极致的追求,这种朴素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
【录音完】
主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凝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约700名研究人员的心血。实验室的建设不轻松,这部记录实验室建设的作品,创作过程也同样充满挑战。尹继红每次采访之后,往往要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对内容进行理解消化,但在此之外,科学与文学之间的碰撞,正以方方面面的形式体现。尹继红和我们分享了采访王贻芳院士的一件趣事:
【出录音】
尹继红:第三次采访完我写了一份初稿发给了他。完全令我没想到的是,王贻芳院士立马就打印出来订了厚厚的一大本,然后那一年的春节,他说他什么事都没干,就春节在家里把我这本书全部一页一页看完,然后拿个铅笔在上面做修改。因为牵扯到很多科学的东西,他就一点点修改,那么厚厚的一本,他一字一句地修改,这令我非常感动。那么忙的一个科学家,整个春节就干这个事情。干完之后,春节一回来这边他就主动约我,说你能不能过来一下,我再跟你再聊一次。然后这一次的过程当中,他就把他修改的意见一一地和我沟通,后来我改完之后,再发给他看,他很开心,又主动跟我提了一个事情。令我特别兴奋的就是他说你这个书需要一篇序言,当时我就说,我想好了,我请您写。他说不要请我写,我帮你请人写。结果他亲自帮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院长白春礼先生写这篇序言。从最开始他不愿意接受我采访,到最后他主动去帮我邀请到白院长,这个是我们中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来写这个序言。我觉得这个过程中间实际上也是看到了在他的心目中,这个项目也是他的一生的事业所在。所以看到项目接近完成了,他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作为中国的中微子研究的一位奠基人,这个项目完成也是他的一个梦想的圆满。
【录音完】
主持:以王贻芳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正如一束束微光,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他们甘愿十几年如一日地驻守在静谧山体地下700米深处,默默承载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无尽探索,或许,这便是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尹继红也深受感动:
【出录音】
尹继红:这一次的采访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改变和升华。我经常也跟朋友们讲,我之前所理解的科学家不是这样的,这颠覆了我对科学家的认知,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不仅仅是颠覆,而是升华了我对这种科学精神的一种认知。他们对一件事情的追求是那么的纯粹,那么朴素,而且真的是像我们讲的,他们所做的那种液闪那么清澈的一个东西。因为几乎所有的人,我们都会谈到一个话题,在现在的目前的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对科学的追求他们怎么去理解?我也会问他们这个话题,他们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很多比如说同学有的进了企业,有的去了国外,有的从事了很多商业的东西。只有他们每个月拿着几千块钱,还是默默地守在这么一个岗位上。而且他们所追求的东西那么的极致,那么的纯粹。江门中微子里面的每一个项目,它都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录音完】
主持:当我们沉浸在科研人的坚守中时,《微光志》的文字里,还藏着另一重温度——它将实验室的“硬核”探索,与江门的本土文脉轻轻相连。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书中对江门市开平市的描写:
【出录音】
配音:史仁杰想着自己来开平一年多了,从来没有离开过金鸡镇,便说想去看碉楼。李小男说:”行,去自力村,那里碉楼多。”史仁杰想了一下,道,“我听说有一座打日军的碉楼,叫……什么楼?”
【录音完】
主持:潭江岸边的碉楼,正诉说着百年前江门侨乡的故事,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室选址江门,江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尹继红扎根江门数十年,此前也曾创作过众多关于江门侨乡本土题材的作品。随着全球目光不断聚焦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尹继红认为,这座曾因侨乡文化连接世界的城市,如今正以“探索宇宙”的新身份,与世界的科学脉搏贴得更近:
【出录音】
尹继红:这个项目落到江门就是是上天赐予的一个缘分,像这种国之重器的重大的科学装置的选址是非常严格的,真的是上天赐予的一个机缘。我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选址在江门,这个确确实实是唯一的选择。科学家们花了那么长时间到处最终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就是跟我们的一个缘分。所以,我作为江门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这个缘分就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们通过中微子也认识江门,同时让江门的人更多的认识世界,这个是多么好的一个桥梁。而且我在接触的这些科学家们,包括国外的国内的一些科学家们,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大家都对江门慢慢地基本上是从完全以前没来过,没接触过到现在的熟悉而且喜爱。包括很多朋友我在采访他们过程中,我就邀请他们一起尝尝我们江门街头的肠粉、小吃然后又跟他们一起喝柑普茶,让他们感受一下江门,大家都觉得对江门特别喜爱。包括很多国外的一些科学家,他们也会自己组织去看碉楼,去看龙舟比赛,参与开平当地的一些插秧、种树,他们也很享受融合到江门的生活中来。因为我们现在只是把它建成了这个项目,这个实验室将来还要运行几十年。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取得世界瞩目的科学成果。随着这个项目的运行的话,这种江门和世界的交流,江门和世界的一种碰撞,一定会越来越密切,而且越来越融合。
【录音完】
主持:《微光志》固然会让读者对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有更多的了解,但在尹继红看来,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还是希望让青少年了解眼前的、身边的这群榜样,认识到在隐秘之处,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正在为国家事业、为人类事业默默无闻地付出,坚定而纯粹地前行:
【出录音】
尹继红:我这本书只是写这个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过程。我是首先最希望我们江门本地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能够通过我这本书认知这么一件事情,知道这么一件事情,认知这么一个过程。因为这个项目落户在江门本身是一个缘分。有一句话叫做中微子的研究甚至是人类向宇宙的解码,进入到了江门时间,这是一件足以让我们骄傲和自豪或者关注的事情。就希望我们的青少年们通过这本书能够知道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件事,有这么一群人。而且这群人,这件事情是引领我们向前的一种力量,来引领我们向上,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一种力量,能够起到这么一点作用,所以我们策划百校同读,就是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价值。当然我们也希望本书会让更多的不单是我们江门,包括出版社,包括中国科学院,他们也有一系列的一些安排,会让这本书走进更多的读者的视野之中。但是我首先希望的是我们的江门的青少年,大家能够在看到我们家乡的土地上有这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录音完】
主持:随着人类利用中微子探索宇宙奥秘的步伐迈入“江门时间”,为了在全市掀起学习中微子科普知识、致敬科学家崇高精神的热潮,接下来,“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也随新书首发式同步启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和它背后的故事。对于这一活动,尹继红和我们介绍说:
【出录音】
尹继红:我们接下来会启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还有江门日报社共同组织的一个叫做“科学照耀心灵,百校同读《微光志》科普公益活动”。我们通过组织企业、企业家以及商会还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向全市各大中小学生、学校赠送《微光志》这本书。同时也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中小学生的一些讲座活动,然后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一系列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来关注江门中微子这个项目,引领中小学生积极的认知科学,以科学家为榜样,培育他们更浓厚的科学情怀。我们希望全市的各个企业家们以及各学校各个部门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中微子这个项目的正式的落成营运的契机,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爱科学、崇尚科学家、致敬科学精神的热潮。我们希望全社会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录音完】
主持:在多数人印象里,科学家常与“严谨”“理性”“沉默”这些标签相关联,仿佛他们的世界只由公式、数据与精密仪器构成。但尹继红在深入采访中却发现,这群扎根地下700米的科研人,藏着不为人知的浪漫与温情——实验室团队每年都会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年度歌曲,旋律里没有复杂的科学术语,却满是并肩奋斗的赤诚。正是这种反差深深打动了尹继红:
【出录音】
尹继红: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间,我个人特别感动的一件事情就是项目组每年年终的时候,他们会组织里面的科学家们,大家一起来共同创作一首歌曲,然后把这首歌曲把它剪辑成一个MV,然后大家一起唱,我花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一首一首反复地听,每一首歌曲我都很喜欢。他们身上好像有着一个很反差的一个东西,科学家们很严谨很呆板,特别大部分是理工男,但是他们每年都会去做这么一件浪漫的事情。这个MV的导演叫做马骁妍,是整个项目的总工程师,而且是机械部分的总工程师。就是那么反差的一个人,每年做出这么一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就是科学其实也有温情,也有柔情。
【录音完】
主持:科研与温情的交织,让科学家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热爱的普通人。而这份藏在理性背后的人性之美,也成为《微光志》中最动人的笔墨,让科学与文学的浪漫碰撞,最终落到了对“人”的深情描摹上。
【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