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江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2025年9月12日 抗战中的濠江力量

2025年9月12日 抗战中的濠江力量


  直播时间:2025年9月12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采访嘉宾:“驼峰天使”黄欢笑的孙女高云

  江门市博物馆策展人侯宁宁

  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

  澳门文化局学术及出版处处长罗子强

  澳门文旅导赏员协会副会长简万宁

  节目主持:邝杰岚

  活动主持:我宣布“勠力同心共赴国难——澳门同胞抗战专题展”现在开幕……

  主持:欢迎大家收听本期《一周亮点》,我是岚岚。我们刚刚听到的声音,日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澳门同胞抗战专题展”开幕现场的声音。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听听澳门同胞的抗战故事:

  在大众的固有认知里,澳门的抗战故事似乎远不如其他地区的抗战记忆那般为人熟知。但事实上,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澳门同胞通过赈灾、募款、宣传、救济难民等方式,用热血与担当编织起支援祖国抗战的“生命线”。本次展览,由江门市博物馆联合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推出,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和我们介绍说:

  林发钦:葡萄牙是一个战时的中立国家,基于它在欧洲的中立,澳葡政府在抗战时期宣布中立。所以传统的历史认知一般会觉得澳门是一个中立区。澳门也没有抗战,因为日军没有占领澳门,中日两国的军队没有在澳门正面的冲突。在我们通过最近十年以来的一些研究,通过大量的史料证实,我们不断的来提炼,所以就得出了一个澳门在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中从未中立,从未缺位这么一个结论,这是很重要的历史事实。所以为了让更多内地同胞了解认识澳门抗战的一些故事,我们在去年就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在北京卢沟桥举办了专门的同名的专题的展览。一年后,我们这个巡展在江门开展。江门不光是澳门参与抗日活动的前线,也是澳门同胞支援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的通道。所以江澳两地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通过100来件的文物跟图文的材料,能够得到非常重要的有效的传播。

  主持:江门与澳门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抗战期间,江门籍侨胞与澳门爱国团体迅速行动,成立“澳门四界救灾会”等组织,通过募捐、义卖筹集钱款,采购药品、布匹、医疗器械等急需物资,为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关键补给。此次展览到江门举办,特意增加了“江门特色”。江门市博物馆策展人侯宁宁和我们介绍说:

  侯宁宁:因为这个展之前在北京的时候是一个图片展,然后我们就想丰富展览内容,就是充实一下,让它看上去更有层次。所以我们就想把它搞成一个专题展,希望有展品,但是因为它基本上的内容是澳门相关,我们馆里澳门抗战相关的展品并没有说特别的多。所以后来我们就找了一些馆里澳门相关的一些抗战相关的展品,还有抗战时期的一些东西。然后和澳门口述历史协会那边沟通,他们提供的一些图片,我们做成了展品的形式。然后也借了广东省内,比如说中山市博物馆,还有鹤山市博物馆,借了他们一些展品,(展品共有)110件套。

  主持:而说到展览中最具特色的展品,侯宁宁和我们介绍说,来自澳门同胞的银信,亦称侨批,最能反映澳门同胞的爱国情怀:

  侯宁宁:可能我们的银信,因为我们江门本来就是侨乡,我们这里面摆了应该有六七封。它里面就会介绍不同时期,比如说31年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它里面就会写到日本侵华,比如说攻陷了广州,里面会介绍到。然后比如说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也有江门华侨写信,说对于祖国的这个胜利什么的,这是我们馆藏的东西。

  主持:在民族危难、家国飘摇的时刻,澳门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怀着“共拯受难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初心,冲破一道道限制,跨过一个个难关,坚持不懈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举一动,都藏着澳门与祖国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更彰显着澳门同胞深植心底的家国情怀。看完这场展览,澳门文旅导赏员协会副会长简万宁深有感触:

  简万宁:我之前也了解过不少相关内容,但直到今天看到这些资料,才算是比较全面、深入地搞清楚了抗日战争时期,澳门同胞和我们内地(包括江门、开平)的民众是合力抗战的,这样的故事脉络就完整多了,各方面的信息也丰富了不少。以前我了解到的,可能比较单一,只知道澳门方面的信息,却未必清楚江门这边也有很多澳门同胞合力参与抗日。经过这次讲解和参观,我能获取的信息比之前多得多。而且展览筹备的这些内容、收集的史料,有时候就算是我们澳门人,也未必能看到这么详实的历史资料,所以这次观展特别有意义。它充分说明,抗日战争期间澳门从未缺位,在这段历史里有着重要角色。

  虽然以前看有些历史记载,会觉得澳门当时保持“中立”,但事实上,抗战期间澳门同胞一直都在尽力贡献力量。比如我看到一些资料里提到,有澳门的阿婆甚至把自己的金牙都拔下来捐出去,就为了支援抗战,对她来说,这最直接的就是能换成钱支援前线。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通过这次观展,我更清楚地知道,抗战时期内地和澳门同胞是并肩作战的,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主持:这一天,张同学也跟着家人一起到博物馆观看展览。在真实的照片和物件中,“珍爱和平”的种子已经在年轻一代心间悄然埋下:

  张同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说日本从天空放毒药下来,把我们中国的一些人给毒死了。还有说拿着刀,在路边走的小孩,直接把他们捅死了,就感觉日本人做的不对,因为我们中国都没有惹他,他们为什么要杀我们呢?

  主持:带小朋友到博物馆参观、了解抗战历史,是一份兼具教育意义与情感价值的成长启蒙。博物馆里的老照片、旧物件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让孩子直观理解战争的真实存在与苦难,同时,通过了解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与家园疮痍,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当下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让“珍爱和平”的理念扎根心底。这份对过去的回望,将会成为指引未来的精神力量。澳门文化局学术及出版处处长罗子强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可以让更多年轻一代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罗子强:我觉得这个展览,正好能让年轻一代记住历史。我们并不是要追求什么报复或回报,而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从抗战时期过来,当时那么艰难,连饭都可能吃不饱;以前有几亿人口要解决吃饭问题,到如今发展成一个大国,这个过程太不容易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孩子们铭记历史,了解我们是从多么艰难的处境中走过来的。

  现在电子媒体太多,里面未必能传递完全正确的信息或知识,有些内容可能还会有偏差。

  所以真的希望通过这类展览,尤其是现在距离抗战胜利也有80年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我相信不只是江门,全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少类似的展览,也希望大家能好好把这些展览的信息扩散出去,让小朋友、让年轻一代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拿着手机,但手机上的信息未必都是真实的;而展览里呈现的,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希望大家看完这个历史展览后,能记住我们国家的历史,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受。

  黄欢笑:很幸福了我们现在中国,国家强大。在飞虎队工作,我有深刻的体会,当时美国这么一个中国的女的在云南驿前线工作,对我相当的尊重,我有什么工作就他们大家都来帮助我。

  主持:我们刚刚听到的,是“飞虎月亮花”——“驼峰天使”黄欢笑的录音资料。抗战期间,澳门同胞不仅组织捐款捐物,许多仁人志士和爱国青年甚至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竭尽所能支援抗战,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最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一位,便是出生于江门新会、后移居澳门的黄欢笑,她是抗日战争时期驼峰航线最前线医院唯一的中国医务人员。斯人已逝,但在她的孙女高云心目中,黄欢笑的勇敢和乐观,始终未曾远去:

  高云:实际上她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很少提起她在飞虎队的工作,她不太对外讲,但是这样子一种精神跟这种习惯是延续下来的。她最常跟我们说两句话,一个就是叫做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撑把手就撑把手,就是一种大爱。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了,我们要感恩。所以她确实是一个首先是非常勇敢,然后又非常坚强,同时还很乐观的一位女性。

  主持:说起奶奶的故事,高云记得初时她是不愿提及的。这段历史太过残酷,为每个亲历者都刻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记。2004年,中美二战友好国际讨论会在昆明召开,一位77岁高龄的美国飞虎队特意拜访黄欢笑,而此时的她,已是93岁高龄。穿越大半个世纪,从高云口中,我们继续聆听黄欢笑的抗战故事:

  高云:她因为到晚年了,我们慢慢发现有一段尘封的历史,所以就会经常去跟她做一些访谈。包括在2004年开始,很多美国老兵就会陆续回到内地来寻访以前的一些工作过的地点,还有一些故人,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比较有意识的去引导她去回忆,然后去做一些录影录像,所以有一些细节还是蛮难得的,包括她会说这个我们叫做跑警报,就是躲避这个日军的轰炸。因为他们那里已经是驼峰航线最前沿了,日军是经常会来袭击的,他们不但是自己安危不保,还要帮伤员去转移,那是很难的。另外驼峰航线是很危险的一条航线,所以飞行员事故率,伤亡率非常高,能够救回来的很多伤员都是很严重。有一个伤员我奶奶很清楚地记得,他才二十一二岁,大学生就参战了,但是已经是双腿炸断了只能截肢,我奶奶看到他那么年轻就没有双腿,她也很不忍。然后每天帮她打针,帮他清理伤口,然后清理的时候她自己都忍不住的哭。慢慢这个小伙子自己还蛮棒的,看到这个护士那么心疼他,他慢慢反过来还去安慰她,就说没关系,我还有一个特长是拉小提琴,我以后回到美国,我就做一个残疾艺术表演者,我请你来美国看我演奏,就这样子就是在很黑暗的时期,这样子的灵魂相互去照料。

  主持:1912年,黄欢笑在江门新会出生,四岁随家人移居澳门,高中毕业后,她前往香港玛丽医院护士学校深造,并在九龙医院实习。然而,1941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香港沦陷,看着日军的暴行,黄欢笑更加坚定要投身前线的决心。高云和我们讲述:

  高云:她看到士兵这样子受伤,她会蛮动情,这种是一种爱了,但是其实还有一种情绪就真的是恨。因为他们当时在香港,1941年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当时日军入侵香港的时候,也一样是烧杀抢掠的,她作为护士在医院里面护理了太多这样子的伤员,包括被残杀的,也有被强奸的妇女。所以她跟我说起来就是很愤怒,几十年过去了,她还是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子,所以她立志还是要做点什么。虽然当时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但刚好她的一个同学就是陈香菊。陈香菊就是陈香梅的姐妹,陈香梅就认识陈纳德,所以知道他们有一个飞虎队需要英语护士就跟她说了,说完以后也就知道在哪里可以去汇合。

  主持:得知前线美军医院急需英文护士,黄欢笑毅然决定前往。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重庆后,她被分配到昆明的美军第14航空队95医院。随后,她又被派往云南驿,成为了当地机场战地医院唯一的中国女护士。从香港到昆明的路程充满艰险,这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更离不开她自身的勇敢与坚强。高云说:

  高云:她上医科的时候,其实已经二十一二岁了。她在那个时候家人能够支持她去求学。然后等她觉得她要去抗战了,家人也支持他,没有什么条件。然后就一个女孩子你要去内地,所以她那时候的勇敢是常人很难想象的。但是他们家人也很呵护她,就觉得她这样子一个人去不放心,所以她的大哥和父亲是护送他一路过关,而且也克服很多困难。因为当时日本是封锁了跟内地的通道的,所有的有专业的人士是不允许离港,只有真正的平民或者是难民。所以她第一次离港的时候是带了护士服,因为她知道她要去做什么,她带了玛丽医院的护士证,然后就被日兵搜查行李以后就不允许她出港就回来了。然后第二次她又是化妆乔装,然后还把护士证缝在内衣里面,缝了个暗袋,然后化妆得像叫花子一样的才过了关。就是这种去追求的心情,就不是说怕不怕,就是决心很大。这个可能跟她当时高中是在澳门的一个教会学校读的,我们也有去那个学校去看,它是一个当时来的传教士的学校。整个学校对于奉献,对于大爱这种的提倡是比较多的,我相信她整个成长的过程里面,也是受到这样子一些信念的影响,所以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可怕。她可能知道有危险,但是她觉得她应该去做。

  主持:云南驿机场跑道两边,有一种美丽的白花。因为它就像月亮那样纯洁,每当太阳落山,月亮升起,它们便悄然绽放,于时人们便叫它“月亮花”。黄欢笑的儿子高敏德就著有《飞虎月亮花》一书纪念她的母亲。高敏德的女儿高云和我们说,希望黄欢笑身上的精神能感染更多人,并得以传承下去:

  高云:她其实是港澳属性都有,她参加战斗是在香港出发的,同时她又是澳门长大的孩子,那她其实是代表了港澳同胞对于抗战的主动参与,另外的话,她在云南这片土地上一直留下来生活了那么久,再就是说我们作为云南人,当时也是一个抗战的大后方,她这种的属性就有点像很多南阳机工,都是在那一条线上面很多这种动人的故事呈现出来的。我觉得是女性怎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独立。我感觉她代表了很多种精神,所以我爸爸就觉得她是一个宝藏。如果没有沉下心来去挖掘她的故事或去把她描绘出来,就让它在这个历史长河里面就沉下去了,其实是会蛮可惜的。

  主持:烽火岁月里,澳门同胞用行动诠释了“勠力同心共赴国难”;如今,当“飞虎月亮花”的故事通过博物馆讲解员被讲述,当博物馆里的展品与年轻一代相遇,这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守望相助、珍爱和平”的信念永远传递——就像云南驿的月亮花,当年在战火中为伤员送去慰藉,如今仍在每个安宁的夜晚静静绽放,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用热血浇灌的希望,更是需要我们守护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