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江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江门市广播电视台
2025年10月10日 侨心赓续家国情

2025年10月10日 侨心赓续家国情


侨心赓续家国情

  直播时间:2025年10月10日11:00-12:00

  播出频率:江门电台FM100.2综合广播频率

  采访嘉宾:新会籍马来西亚爱国华侨、侨界抗战义士郑潮炯次子 郑社心

  新会籍马来西亚爱国华侨、侨界抗战义士郑潮炯外甥郑维雄

  节目主持:邝杰岚

  郑社心:我和我母亲来中国旅游,最后经广州返回新加坡,提前通知我们说见面,亲戚们走路走了两天来广州,我叔叔一家,阿四一家,以及我妈那边的外家人,这张照片就是三家人的合照。

  主持:刚刚我们听到的,是新会籍马来西亚爱国华侨、侨界抗战义士郑潮炯先生次子郑社心的声音。而他所介绍的这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四十多年前,海内外郑氏家族聚首的珍贵画面。照片里的人们笑容真挚而灿烂,而这份珍贵团聚的背后,不仅藏着一个家族的牵挂,更承载着一位爱国华侨以热血与牺牲书写的家国大义。

  日前,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的第二子、新加坡侨领代表郑社心再次回到家乡,此行除了要和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员团聚,他还有两个格外牵挂的目的地:父亲郑潮炯位于新会大泽的故居,以及江门侨博馆里那座复刻父亲当年义卖身影的蜡像。对话间,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眼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

  郑社心:当年我父亲他从新会从香港过去山打根,那边以前人称小香港,什么都有的。当时有一个团体叫做四邑公会,组织大家交流,才了解到国家已经进入了紧要关头,为了国家大家要卖力。像我爸爸那个时候打工,当时他们的收入一个月只有两块多钱。所以说当时的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简单的。

  主持:郑潮炯是江门新会大泽人,在那个民生凋敝、谋生艰难的年代,他和无数背井离乡的同乡一样,为了寻一条生路,早早离开家乡去往香港打拼,后来,他又辗转去到马来西亚,以摆卖小食度日。在他的记忆中,在他小时候,全家的日子始终被“贫苦”二字笼罩:

  郑社心:你不做,你也没有办法做下去。那个时候很惨的,我们的生活社会没有办法。有些同情的人就给一些东西,酱油、油,给我妈妈跟我姐姐,每天担去卖。我们小的时候,我跟我哥哥每天就煮那个稀饭,去那边给他们吃,那个时候挺惨的。

  主持:1937年,随着炮火声在卢沟桥响起,全面抗战拉开序幕。抗战爆发后,郑潮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他肩跨义卖袋,奔走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每一所华侨学校、商铺和剧院,沿街挨家挨户义卖瓜子,筹得义款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捐款超13亿元国币,这些汇款单来自南洋、美洲、欧洲等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作为一名普通小贩,为了筹得更多义款,郑潮炯毅然选择“鬻子救国”,将自己刚出生40天的儿子郑社义送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位肇庆籍华侨商人当继子,并把收得的乳金80元全部捐给了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郑社心:那个时候做小贩,这个事情紧张的时候,我爸爸他们鼓励要去筹款。第一次筹了一个多月,三十多个地方,只有说筹到三百多块,他想想不是办法来的,每个人你找他借钱,每个人口头上讲没有问题,但是拿钱的时候,他们没有钱。我爸爸回来了,确定了跟我妈妈讲了,她说你怀孕了,孩子出生了,不管男孩子女孩子还是送给别人,人家给那个红包给多少,我们就拿去筹款,结果那个人包了80块红包。我妈妈以前讲,说不是卖,包红包,是这样。

  主持: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南洋。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黑暗笼罩着当地的华侨群体。郑社心回忆,自己那时还不懂事,总是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后来他才明白,由于郑潮炯为抗战筹款的事迹此前经常见报,父亲为逃避日本搜捕,父亲不得不四处躲藏,过着东躲西藏、朝不保夕的日子,甚至连与家人团聚都成了奢望:

  郑社心:那个时候不了解,事情爆发了,那边那个领事叫我妈妈立刻离开,那个时候我们就追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离开,我们爸爸在哪里,妈妈才把事实告诉我们,事情就在我们头脑里面没有忘记过,经过那个大风大浪,是很惨的。结果我们坐船来到了新加坡,有人把我们接到客栈,第二天一早,我爸爸就带我们去就走了,走到一个可以说郊外地方,那个人也是江门台山哪里来的,结果在那边住下来就下来。

  那个时候新加坡沦陷了,新加坡只剩50万人。那个时候全部检证,全部的人集中在一个地方。日本人看你比较斯文,是文人,那就死了。我爸爸在后面看到不对,他是年轻,当时也有一些人就要出卖,我爸爸当时看情况不对,他两只手在地上弄到脸好像很肮脏,这样装成一个很穷的人,就过了关了,过了关之后,他都不敢露面了,躲在那个漏水的地方,躲在山里,平息之后才回家,身体肮肮脏脏,臭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不敢露面了。

  主持:小儿子郑社义的去处始终是郑潮炯夫妇内心的牵挂。抗战结束后,他们多番打听,郑潮炯甚至只身前往去往有着“小香港”之称的马来西亚的山打根寻找,可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最终都只能带着失望而归。

  这样的寻觅,一等就是二十年。直到1965年,郑潮炯收到一封从北京漂洋过海的信件,寄信者是全国侨联,自此,他们才终于知道小儿子已于大概二十年前跟随养母回到肇庆。说起自己与这位失散多年的弟弟初次见面的场景,郑社心的记忆依旧清晰,那些交织着激动、陌生与亲情的瞬间,早已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

  郑社心:我1981年见过我弟弟。那年我们岗州会馆,组团游览中国21天。最后到广州那边我们写信通知其他家人,我大概什么时候几号到广州,住什么酒店。那个时候很惨,他们两天两夜从肇庆跑路下来广州,那时候没有钱,有了钱没有车。也是没办法,从新会那边下来也一样的,以前江门这边在北街可以坐小船到广州,那没有钱,没有钱就跑路,我的叔叔跟他们家里跑路去广州。

  主持:提起父亲“鬻子救国”的往事,郑社心认为,这是一位普通华侨被逼到绝境的无奈之举,更是他对祖国最深沉的赤诚。至今,他还记得父亲常跟他们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艰难岁月里,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郑潮炯一家即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己所能支援抗战,用微薄的力量,为祖国的存续拼尽全力。这份对家国的深情,同样从郑潮炯为后辈取名这件事中得以体现。郑社心和我们说:

  郑社心:爸爸改我们几兄弟姐妹的名字,我的哥哥郑社勤,我是郑社心。我的大弟弟郑社明,下来,就是郑社义,最小的弟弟在日据时代出生,叫郑社力。郑社义孩子的名字也是我爸爸改的,他说如果姓郑叫郑伟国,他说他姓赵,就叫赵伟国,他的女儿是赵伟真,他第二个孩子郑伟前,所以说每一个孩子还是孙子他都改名,每一个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

  主持:据郑潮炯后人回忆,父亲一生都格外珍视与抗战相关的记忆,因此保留了不少当年的物件,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近年来,郑潮炯次子郑社心一直奔走在宣传父亲抗战义举的路上,除了接受媒体采访,他还将父亲的遗物捐赠给国内多个博物馆和档案馆。郑潮炯的侄孙郑维雄一直协助博物馆,收集和整理与侨胞支援抗战相关的历史物件与文献资料,他和我们说:

  郑维雄:最初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想要我伯爷的遗物。但是在国外很少宣传抗日,所以以后年轻一代在国外他接受了这个信息是跟我们国内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当时就建议把它转回来我们江门这边,由江门作为这个宣传窗口,因为我们会比较重视。新加坡虽然当时也被日本侵略了,但是第一个时间很短。第二个除了华人,他们没有这种感情吧。我们中国人就会由于在国内的抗战,所以他们的感情会更深。

  当时我还很小,当时最早捐的是2000年左右,江门华侨博物馆建馆的时期的时候,就建议捐回来。当时候博物馆还没建起来,就捐给了新会档案馆,然后陆陆续续再有一点一点的捐过去。到2016年,我的伯奶奶去世了,因为她保存下来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所以我们当时就把这一部分,就捐给了北京的华侨博物馆,因为江门博物馆已经有了,就把它捐到北京,让大家都知道。

  主持: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历史博物馆,一座郑潮炯背着挎包义卖瓜子筹救国款的蜡像,被放在第五篇章“铸就丰碑”的中心位置。在蜡像旁边,介绍了郑潮炯“卖子救国”的事迹。在江门市博物馆中,还收藏有郑潮炯的“卖子”契约书。说起父亲和江门市博物馆的渊源,郑潮炯次子郑社心和我们说:

  郑社心:江门博物馆到新加坡去,我们新加坡很多团体,当时我也是岗州会馆里面的副秘书长,有一晚在公共场所有一场宴会,很多团体都有出现。其中江门博物馆有一个年轻人跟我打招呼,他说你们认识这个人吗?郑潮炯的孩子郑社心,我说你找他什么事情?他说他江门来的,我告诉他我就是了。有时候很碰巧的,你为什么不问别人呢?问别人的肯定别人就说我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了。大家谈起来就说好啊,我说可以,没问题。回去跟母亲讲我说的这个事情,他说好,他说你爸爸整天想东西给多一些人看,就是把这个东西慢慢找出来了。

  主持:如今,年逾九旬的郑社心,依旧没有停下传承的脚步。他常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有国才有家”的信念,能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这份心愿,不仅是对父亲的告慰,更是对家族精神的延续。对于后代,他也同样教育他们,希望通过多与国内联系,多回家乡看看,加强海内海外的联系:

  郑社心:就尽我的力量做了,下一代要由他们,如果你讲的太多,他们会反感。所以说由他们多联系,像我的孩子这次回来,他心情又不同了。有时候他们电话上的联系,他们谈的很好。慢慢的我两个孩子,总共三个孙子都到过中国,到过新会,到过我老婆的(家乡)鹤山。所以说一个家庭不管是男女,总是得有机会让他们看现实,他们就放在头脑里面。

  主持:在国内,郑氏家族同样奔走在宣传郑潮炯事迹的路上。多年来,郑潮炯侄子郑锦龙和儿子郑维雄珍藏着一批关于郑潮炯先生抗战事迹的书信、照片和资料,且身体力行向社会各界宣讲华侨热爱祖国、无私支援抗战的感人事迹。郑维雄和我们说,自己小时候其实并不清楚伯爷爷的故事,直到长大后,在家人的讲述与博物馆的事迹介绍中,才逐渐了解到这位长辈当年的壮举:

  郑维雄:其实在华侨博物馆开幕后,我才真正的了解到(伯爷的故事)。因为这个历史很沉重,他们老一辈不肯跟我们说,所以我小时候是不知道的。一直到我读大学的时候,华侨博物馆建起来了,建起蜡像,我才知道真正去了解这件事。我只知道我的爷爷的爸爸是被日本人杀掉了,但是我不知道我的伯爷后来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就感觉我们家族其实也不容易,当时的整个中国都很艰难,我们国人就是这么艰难地走到现在。国家强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国家,我们家就会散,这个是历史教训了,就不要忘记这个历史。为什么我们老是要(谈这段历史),我们不是为了传达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我们自己,警醒下一代,最怕是下一代忘了这段历史。

  主持:2016 年,为了更好地纪念郑潮炯,传承他的爱国精神,新会区大泽镇对郑潮炯故居进行了精心修葺。修缮后的故居里,通过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文字介绍,生动还原了郑潮炯的生平与爱国事迹,并且长年免费对外开放,2017年,郑潮炯故居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这份红色精神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平台。

  从郑潮炯“鬻子救国”的决绝,到后代们奔走传承的坚守,郑氏家族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虽身处异国,却始终心系故土;虽历经磨难,却从未动摇对祖国的赤诚。这份跨越山海的侨心,这份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