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德国著名的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我国少数民族妇女除了享受三八妇女节带来的快乐,还享受着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妇女节”。
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节”又称“仰阿娜”节,“仰阿娜”是奕车语,意思是姑娘小伙大家聚在一起游山、娱乐、憩息,对歌作乐,调理身心,解除疲惫,振奋精神。
“姑娘节”这天,奕车姑娘戴上洁白的尖顶巾,身穿“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腰系精美的银饰,穿着木屐跳起“哈尼踢踏舞”,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苗语叫"浓嘎良",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它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去表百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鲜花节。节日这天一早,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仙女——阿茸。
整个祭祀活动结束后,各家各户设宴饮酒,人们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兴起时可以唱歌、跳舞。青年男女则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同时,举办各种物资交流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到了晚上,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对唱情歌、欢快地跳舞,通宵达旦。
传说古时候,侗族姑娘杨八美的哥哥被关到监牢里,她去探视,发现哥哥极其虚弱,没有了先前的胆力和气魄,妹妹回家做了一大箩筐乌饭,给哥哥送去。吃了饱饭,使哥哥的身体得到恢复,兄妹俩联合起来冲出内罗城,最后领导群众一举攻破柳州城。从此,每年的四月八日,侗族姑娘都过“姑娘节”,以表示对女英雄的纪念。
按照习俗,过节这天,出嫁的侗族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做乌饭、乌饭糍粑,然后唱歌说笑,共度节日。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上做的乌饭和糍粑,到婆家分给亲友,传递欢乐,共享美味佳肴。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湘黔边境瑶族姑娘都要过传统的“阿妹节”,又叫“女儿节”。瑶歌唱道:“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样锦,鸡蛋上面绣茶花。”这一天,各村各寨的瑶家姑娘都要邀友约伴,到风景优美的山林或泉水边举行一次无拘无束的野餐。参加的人自带几件食品,如在壳上画有花边图案的熟鸡蛋、雕有不同花样的糍粑和用蜂蜜拌熟米粉熬成的糖果,上用黑白芝麻镶出头巾图案,称为“三花食品”, “三花食品”由阿妹们自己制作,谁的花样玲珑精巧,新奇美观,谁就受到称赞。
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妹们在山野里打闹说笑,追逐嬉戏。这种姑娘们在山间的娱乐活动,名义上是不许男青年参加的,但小伙子往往前来偷看。如被发现,姑娘们喊出他的名字,就要受到为姑娘们捡柴禾、寻野果、烤食品、摘山花的“惩罚”。窥视者逃跑,被姑娘们传出去,便要受到众人耻笑。但这一规矩并不能阻止那些好奇者,每次“阿妹节”都要发生小伙子被姑娘们处罚的趣事。
“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土家情人节。
湖北省边境各地土家族因地而异在农历五月初三、七月十二和八月十五举行女儿会,这一天前来赶墟场的姑娘们化妆打扮,美丽漂亮,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有的出售土特产,有的购买日用品,有的借机和情人约会,有的人家还在这天相亲订婚,是一个热闹喜庆、充满情爱的传统节日。
“藏族女儿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庆活动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
女儿节里,有几样习俗必不可少:一是花蛋,煮熟,在蛋壳上绘上自己设计的织花边的图案;一是花糍粑,在糯米糍粑的一边刻上绣荷包的花样,每个糍粑的花样不能重复,带多少个糍粑则不论;一是花糖,蜂蜜与熟米粉制成,用黑、白两色芝麻镶上各种头巾图案。这一争奇斗艳的活动称为“斗牛”,父母兄嫂必须支持,但不能代劳,必须姑娘自己动手制作。这天,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说笑打闹,追逐嬉戏,互相敬酒,祈祝吉祥。姑娘“斗牛”不许小伙子偷看。只要姑娘们发现小伙子并喊出他的名字,小伙子就得乖乖受罚,为姑娘们捡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不能逃跑。如逃跑,为姑娘们传出去,就受到耻笑,难再得到姑娘的青睐。
妇幼节是水族妇女儿童的民间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剪彩色纸孩,贴在供桌墙上。全寨儿童提着特制的小竹蔸,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吃象征幸福长命的糯米饭、鸡蛋、肉片等,家家都热情接待他们。
此日妇女分外受尊重,妇女们主持一切祭奠活动,她们共同祈求上苍:保佑妇女和儿童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