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王湘率队到鹤山市调研武术发展情况,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许慧艳、鹤山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有关同志参加调研。
王湘一行实地走访调研了鹤山文化中心咏春擂台馆、鹤山市武术馆、古劳梁赞公园。每到一处,都详细询问武术发展、武术传承及武术活动开展情况。
在古劳梁赞公园,王湘听完鹤山咏春拳的发展历史后,对鹤山如何开展咏春拳武术运动提出了有关的意见:一是持续打响“咏春擂”赛事品牌;二是练好内功,集中精力做好鹤山咏春拳的传承;三是继续做好咏春“六进”,尤其是进校园;四是争创全国武术之乡。
咏春拳是我国著名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咏春拳相传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严咏春所创。说到咏春拳,还有一个人则不能不提,那就是咏春拳王——梁赞。
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原名梁德荣,生于1826年,卒于1901年,是鹤山古劳龙溪东便村人,少时在家乡读书,后随父亲到佛山,自幼爱习武术,喜读医书,因此对武术和医道都很有研究。曾拜粤剧武生黄华宝、少林名弟子梁二娣等为师,学习少林拳术、棍法,咏春拳尤其出色,深得拳术精粹,而且加以钻研、创新,推陈出新,将多种拳术的精粹,糅合创出咏春拳。
年轻时梁赞在佛山开设“赞山堂”做医药生意,1875年在佛山开设武馆,招收贤徒,成为佛山咏春拳派系开山祖师,故有佛山“赞先生”美称,古劳咏春是梁赞晚年回乡居住时传给古劳乡中后人的,古劳咏春拳是梁赞一生武学的精华。
在古劳,几乎每个人都会耍上两手,精通的更是大有人在,甚至还有村民认为,当年梁赞回乡不单纯是养老,是为了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家乡人。
一般来说,由梁赞一脉相传的咏春拳分为佛山咏春拳和古劳咏春拳。梁赞在佛山等地传下来的咏春拳则被称为正身咏春拳,他晚年在古劳创立的为偏身咏春拳,这一正一偏的咏春拳虽都出自梁赞之手,但拳法的风格特点却有所不同。
佛山咏春拳主张“里帘必争”,硬压直取、拳抢中线,古劳咏春拳则体现了“以弱制强”的精髓,更适合身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子)练习。偏身更能缩小对方打击的面,扩大消卸被攻击的能力。
古劳咏春有“大念头”“小念头”等12路实用散手拳法,以实战实用为主,特点是“二字钳羊”马、阴阳手,拳法连消带打,刚柔并济,身、手、腰、步灵活变化,向对方实施全方位的克制打击,达到借力打力,以巧取胜的效果。
在古劳人看来,古劳咏春拳才是正宗的咏春拳。据说梁赞当年跟随咏春拳创始人严咏春三年,所修习的就是今天古劳的侧身咏春的侧身对敌法。后来,梁赞便把原来的佛山咏春拳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手法浓缩,又把跟随咏春师祖学习的侧身咏春和南少林传下的洪家拳、蔡李佛拳的一些精华改进,创出一套一偏一正的拳术。
梁赞年老时,便把自己所创的秘传咏春拳传授给乡中子侄,并告诫弟子,严咏春师祖在传授侧身拳时,已说明这是一套秘传的看家拳,所以咏春同门一向不知有这么一套隐秘的拳术。
在古劳偏身咏春拳的特点是拳艺刚柔并济,身法、手法敏捷多变,步法灵活,进退自如;善用短桥、蝶掌,善发寸劲,善于短桥短打,侧身快打;善黏手,手感强、反应灵敏;三点半棍为其一绝。这种看似“花拳绣腿”的功夫,实则攻击力十足,在偏身消卸对手正面进攻的同时,从侧面攻击对手,击其弱点,达到“连消带打,借力打力 ,四両拨千斤”的目的。
因此在古劳,同时也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晚年的咏春拳祖师爷梁赞回到自己的家乡古劳后,收了一位身子单薄的徒弟王华三,王华三无法正面攻击身强力壮的对手,屡屡被人打败,梁赞便有针对性地教王华三一套以偏身攻击对手的咏春拳,自此才有了古劳一脉的偏身派咏春拳。多年来,古劳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式流传,范围仅局限在古劳以及周边地区。
梁赞故里古劳东便村他所居住的梁家小院至今保存良好,院内有三间平房及一间祠堂,显得很空旷,也许当年梁赞就将空旷地设计为练功场。
2008年鹤山市古劳咏春拳还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要大放光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