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毕松杰) 为提高冬闲田复种指数,保障粮食产量,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探索“稻—稻—麦”模式,在去年晚造水稻收割后,播下了镇麦10和农麦88等2个早熟优质小麦品种,示范栽培面积0.67公顷。
近日,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组织科研人员集中开展“稻—稻—麦”模式田野研究,肯定模式可行性,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第一年晚造与第二年早造之间的时间差和土地资源,在冬季种植早熟小麦品种,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产,提高了土地粮食单产,且小麦收割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肥力和调节土壤养分,可作为江门地区冬闲田有效利用方案。
此前,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通过引进淮麦36、淮麦44、镇麦10、农麦88和西农9718等多个小麦品种进行本地化栽培试验,筛选出镇麦10、农麦88等2个早熟、优质、抗病小麦品种,为生产试验提供了基础依据。
下一步,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继续开展“稻—稻—麦”模式示范栽培,引进更多优质高产小麦品种进行本地化栽培,配套相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发挥冬种小麦优势,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