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联系单位江翠社区开展人大代表户外接访活动。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我市省人大代表开展高新科技平台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图为人大代表在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调研。
我市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粮食生产情况。
“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让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能听到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让老百姓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线上地方立法培训班上,江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代表江门向全国各地有立法权的省、市分享了基层立法联系工作情况和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实践经验,受到关注与好评。
这既是我市以立法联系工作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成效展示,更是江门市人大助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的生动注脚。
当前,我市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各级“书记工程”落地实施,江门各级人大作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特点优势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围绕群众所需、基层治理所需、城市发展所需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让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侨都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文/图 毕松杰 区志宏 余丽萍
丰富民意表达平台
让治理智慧“从群众中来”
以立法为媒 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
今年1月1日,我市第10部地方性法规——《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江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法治力量保卫蓝天、改善大气环境的具体举措,也是用法律武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又一尝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015年5月,江门成为全省首批可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如何让立法工作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惠及民生,是行使好这项神圣权利的关键。
为了让基层的声音广泛汇集到立法工作中来,市人大常委会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村(社区)了解一线的情况和声音;另一方面借力全市五级共564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及司法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等,让各行各业的专业意见建议“直通”立法机关,形成“全市一盘棋”的立体化立法联系工作格局。
在这些民主立法的最前线,民间的智慧通过社区论坛、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网络征集等多元形式被广泛地收集起来,最终写入江门出台的10部地方性法规之中,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
例如,《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实施后推动形成了多方共管的保护格局,大大改善潭江流域水质污染严重问题;《江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江门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等城市管理相关条例实施以来,作用明显,成功推动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完成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市民反映集中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作为规制对象,在江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立法为媒,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基层立法联系点一直是立法工作与侨乡人民“鱼水相亲”的桥梁。其中,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起步快、热情高、投入大、亮点多,于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翻开了江门立法的崭新一页。
在江海区各个村(社区),借助“议事会”“居民论坛”等平台让居民参与基层大小事务讨论是常态。“居民在议事平台表达观点的同时,也‘捎带手’完成了立法民意收集,让国家立法与日常化社会治理高度融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评价道。
据介绍,目前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在各村(社区)、商会、行业协会等单位设立59个立法联系单位,建立由105名学者组成的立法联系咨询专家库,还创新探索建立立法意见义务征集模式,聘请了一批在基层有影响力的人大代表、行业代表、社区志愿者作为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两年来,该联系点完成了42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上报549条意见建议,其中70条被采纳。一条条充满“烟火气”的意见建议被写入法律条文,应用于社会治理、百姓生活,更把根植于侨乡大地的基层实践、民间智慧带往全国各地。
以沟通为本
搭建传递民意“连心桥”
从立法中体现民主,只是江门市人大全面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大局的一个侧切面。发挥好全市6500多名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让他们当好人民群众的“娘家人”、政府与群众的“传声筒”,才是人大助力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在“建”“管”“用”上持续下功夫,以沟通为本,搭建起传递民意“连心桥”,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代表联络站564个,平均每10名代表建有一个代表联络站,实现了五级人大代表进站全覆盖。
“新开通的台山车站至开平荻海站813路公交线,约半个小时一班车,价格实惠,感谢人大代表的发声!”“以前遇到跨区域的问题不知怎么反映,也难以解决,有了这个人大代表跨界联络站,方便多啦!”……台山市白沙镇与开平市多地相邻、唇齿相依,两地人民生活福祉相关度很高,但以往受行政区域限制,边界中的一些问题难以推动解决。
为了打破解决民生问题的区域壁垒,台山、开平两地人大多次对接探讨,于今年3月由白沙镇人大在该镇设立代表联络站,通过让台山、开平两地的江门市人大代表进站履职,共同提出意见建议,促使有关部门形成解决跨界民生问题的合力。
类似的特色代表联络站,在江门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县乡人大结合各地基层治理实际,把联络站建设延伸至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旅游景区、出海渔船等,打造出台山海上代表之家、恩平幸福驿站等一批特色联络站,真正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说话有地方、诉求有回应、有事能解决”。
同时,我市还在201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推进直选代表述职全覆盖,推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更直接、更广泛地接触人民群众,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另一个听取民意的尝试,从更早便开始了。1993年,我市首次推动市长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代表约见市长活动至今已在江门连续开展了29年,并逐步向各级人大代表约见行政部门、乡镇“一把手”拓展。
2019年,人大代表围绕推进我市“三医联动”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破解;2020年,约见活动以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主题,为政府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方向和依据……每年一主题,众人来议事,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不仅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搭建了平台,更有利于政府部门自觉接受代表监督,拓宽听取基层意见建议的渠道,真正让治理智慧“从群众中来”。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让治理实效“到群众中去”
代表“通网格” 为基层治理精准赋能
“您好!请您打开粤康码,出示行程卡”“请佩戴好口罩,注意保持一米距离”……今年7月,我市出现了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第一时间下沉网格,驰援一线。他们有的助力核酸检测工作、有的参与基层治理、有的上门为居民运送物资,用实际行动为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贡献代表力量。
当前,全市各级人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对做好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创新举措,推动各类人员、资源和力量入网格,助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江门实践。
在鹤山市,鹤城镇人大积极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形成了人大代表“三联双到通网格”工作经验,即充分发挥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建立人大代表联系镇(街)、村(社区)、选区选民的“三联”工作机制,打造人大代表到人大代表联络站、选区所属网格“双到”服务平台,打通了人大代表履职工作融入网格管理服务工作的渠道,为基层治理精准赋能。
据了解,目前鹤城镇已按照行政村、居民小组或住宅小区、若干楼院为单元,将全镇科学划分为23个网格、103个微网格,并整合各方力量,将该镇现有的3名江门市、16名鹤山市、62名鹤城镇人大代表,按照选区划分和居住地原则“入网入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和1名网格员。
“人大代表依托这一工作机制,可以及时反馈掌握网格内的社情民意,也能够监督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并及时向群众反馈事项处理结果。”市人大代表、鹤山市鹤城镇党委书记丁俊超表示。
无独有偶。在蓬江区,“网格吹哨,代表报到”工作体系有序运转,今年以来该区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主动投身台风“暹芭”防汛救援等,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在新会区北门社区党群服务街,人大代表参与到网格化基层治理综合服务中,发挥民意表达“晴雨表”、问题反映“直通车”作用,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台山市,台城街道人大将37个村(社区)选区选举产生的64名市人大代表编入126个网格,实现代表履职与社区服务无缝衔接,推动民生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开平市,蚬冈镇人大实施“民感器”行动(寓意“敏感器”),通过增强代表反应的“敏感性”、聚焦群众关注的“敏感事”、提高部门落实的“敏感度”,在促进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各展所长、多点开花,在代表“通网格”的路上,江门人大在行动、在创新、在探索。
“全过程”监督
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召开“一府两院”工作情况通报会,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向选民述职、接访群众……刚刚过去的“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月,掀起了我市人大代表新一轮履职热潮。无论是担任人大代表的市委主要领导,还是广大基层代表,都积极参与到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中,为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而奔走。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无论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抑或是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回应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让治理实效“到群众中去”?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地级市中探索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让政府决策真正“由民做主”“为民解忧”。4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三级联动,充分依托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紧扣年初、年中、年终三个时间节点,紧盯项目计划、实施进度、项目完成等重要环节监督,并在翌年进行成果检视,建立了“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终问结果、翌年回头看”的闭环监督模式,以“全过程”监督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
对未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又是群众关心关注的“小急难”问题,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推动政府在全省首设4000万元“微实事”办理资金,先后办成民生“微实事”三批51件,推动解决农村学校食堂“柴火灶”升级改造、村级道路改造等困扰群众多年的“小急难”问题。
今年,票决十件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的做法都得以延续,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也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深入。例如,新会区双水镇依托我市成立最早、独立办学63年的镇级党校——双水镇委党校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学实践基地,不断深化推广人大代表担任“民间河长”治水监督模式,助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在基层发扬民主;恩平市恩城街道小岛社区精心组织开展“凤凰树下议事会”收集民意,并让辖区人大代表作为“指导员”“监督员”参与到网格化工作中,与网格员一道下沉联系群众,指导解决问题。
今年内,我市将召开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分赴各县(市、区)开展“深调研”,强调各级人大代表要积极下沉一线参与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及时倾听和反映群众诉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以自己为模范表率,鼓舞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人大力量。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未来,江门市人大在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工作大局的过程中还将催生出怎样的创新实践,打造出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大工作品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