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5月1日,晨光初现,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梅芳已穿梭在凤眼果树新绿间,细细查看果树长势。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假期安排”:核对香港研学团接待方案、凉瓜宴菜单优化、筹备直播带货……
白天,奔波于田间地头、产业工坊,与村民共商发展大计;夜晚,伏案梳理工作台账,逐条核对次日待办事项。“村民的事,等不得、慢不得。”这位基层“跨界书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凉瓜田里的“振兴”
眼下,正是杜阮凉瓜成熟季。走进核心种植区——上巷村4万多平方米的连片凉瓜大棚,胖乎乎的凉瓜正在瓜藤间“酣睡”,长势十分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收成,一筐接一筐地带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统一分拣、装箱、销售。
谁能想到,这个曾靠天吃饭的偏远村落,如今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的“凉瓜小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命脉。”黄梅芳凝视着瓜田说道。瞄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杜阮凉瓜,她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在合作社内部实施“四个统一”,整合土地搭建现代化大棚,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短短几年,凉瓜种植户从26户增至100余户,种植规模扩大至9公顷,产量提升50%。
富民工坊的晨光
早上七点,上巷村富民工坊已飘出烘焙香气。村民黄妙颜将凉瓜粉揉进面团,动作娴熟而专注。“退休之后,我一直在村里务农。富民工坊开业后,我到这里工作,生活充实多了。”
这个由黄梅芳创办的富民工坊,开设凉瓜研学路线,打造工坊美食团队、直播带货团队、研学讲解团队,带动15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经常举办手工培训、AI课程,帮助妇女掌握技能。
村民欢姐原本是家庭主妇,如今在工坊制作凉瓜衍生品,月收入超3000元。她笑着说:“黄书记让我明白,劳动不仅能挣钱,还能活得实在!”
在富民工坊,黄梅芳展开工坊二期建设蓝图,指尖划过规划图上的凉瓜主题汤馆、茶旅研学空间和标准化加工厂,带着憧憬说:“今年将扩大富民工坊规模,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春风吹来的致富路
暮色降临,黄梅芳支起直播设备。镜头前,她熟练地切开凉瓜,如数家珍:“看这‘翡翠玉扣’般的横截面,冰镇后特别解暑。”此时,评论区不断跳出订单提示。
为了推动凉瓜“走出去”,黄梅芳化身“带货主播”——白天接待研学团、晚上直播带货的节奏。在黄梅芳推动下,上巷村凉瓜产业链不断延伸:杜阮凉瓜单价从10元/公斤跃升至32元/公斤,衍生出凉瓜茶、凉瓜酥等深加工产品,更孵化出凉瓜主题手作包、文创雪糕等“网红”单品。
2024年,上巷村集体经济突破600万元,较两年前近乎翻番,全村1/3农户搭上“凉瓜快车”。村民锐婶感慨:“以前种地只能糊口,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黄书记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
月上枝头,上巷村渐归宁静,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依然亮着。黄梅芳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合上写满村民诉求的笔记本,墙上的时针已悄然指向凌晨两点。这样的夜晚,对她而言并不陌生。
当“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遍岭南大地,黄梅芳正握着金钥匙,将地标农产品的产业密码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带领曾经的经济薄弱村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