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温颖
今年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随着十五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作为十五运会自行车(山地)、花样游泳、排球等项目承办地的江门,对中医药文化与运动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林海波,围绕中医药在运动保健、损伤康复领域的创新应用,解析“科学运动处方”的中医智慧,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运动融合的奥秘。
全周期守护的“东方智慧”
“中医药的整体观与辨证思维,为运动健康构建了‘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守护体系。”林海波指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运动医学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些功法能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还能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为高强度运动筑牢根基。”他举例说,很多运动员通过长期练习八段锦,核心稳定性显著提升,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
在运动后的恢复环节,中医药的优势更为突出。针对运动后常见的肌肉酸痛、疲劳乏力,中医采用针刺、艾灸、中药熏洗等疗法,可快速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针对竞技运动中的心理调节,中医“身心并调”理论展现出独特价值。林海波一边演示“内关穴点揉法”一边介绍道:“赛前按摩内关穴,可迅速缓解焦虑情绪,让运动员保持心定神凝的良好状态。这与现代运动心理学中的正念训练异曲同工。”
中医药膳的“食养”智慧,也为运动保健注入新活力。运动后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莲子等,可帮助身体恢复,增强体质。林海波介绍,岭南地区常用的五指毛桃、牛大力等食材,搭配新会陈皮制成药膳,能补气血、强筋骨,是运动员赛后调理的“黄金组合”。
中医理论下的“生命动能”
林海波指出,运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动辄生阳”——通过合理运动激发阳气,推动气血在经络中有序运行,从而实现脏腑调和、身心康泰。他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不必追求高强度剧烈运动。关键是根据个体体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动养平衡点’。”
林海波提倡全民学习和练习八段锦。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他提出“分层施策”的中医运动方案——
6岁至18岁人群应以“趣味性+协调性”为核心,推荐五禽戏、跳绳等运动,配合捏脊等中医手法调理脾胃,促进生长发育。注意避免过早进行超负荷力量训练,以免损伤筋骨。
19岁至50岁人群应倡导“强度可控、多样化”原则,建议采用“跑步+八段锦”“游泳+穴位按摩”的组合模式。每周至少2次力量训练(如中医站桩、躺桩、飞燕式),增强核心肌群,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
50岁以上人群应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导向,优先选择太极拳、散步、门球等低强度运动,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穴等穴位,延缓衰老进程。运动时间宜选择10时或16时。
针对运动强度,林海波强调“5+2”模式的重要性:“每周5天运动,2天休息,给身体留出修复时间。过度运动易导致‘耗气伤阴’,反而违背养生初衷。”他还建议公众掌握“微运动”技巧,工作间隙做颈椎操、踮脚尖、揉按劳宫穴,同样能达到保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