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文明形象的展示地”,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图为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一带。郭永乐 摄
开平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无负今日”书房举办阅读分享会。
新会“葵乡红声”志愿服务队深入镇村,为基层带去“音乐党课”《奋进“百千万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在江门,六类“艺术党课”突破传统宣讲模式,累计开展千余场活动覆盖500万人次,让党的理论化作可触可感的艺术体验;“文明Yeah(夜)集”项目通过特色活动,让文明实践在城乡基层“活”起来、“热”起来;每月28日的“江门读书日”备受读者期待,培育书香社会……
回溯奋进征程,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深化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用精神文明建设的“江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侨都注脚。
在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江门不仅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更以新增20项“国字号”荣誉创下历史新高,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谱写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华彩篇章。
文/图 黎禹君 江轩(除署名外)
A 着力价值引领 文明培育更加多元
5月侨乡,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开平塘口,江门“音乐党课”主讲人陈晚翠以《以文明乡风之笔,绘“老广”幸福新画卷》为主题,讲授一节描述侨乡以文明乡风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音乐党课”。这场沉浸式课堂把理论变得生动化,瞬间“燃”爆全场,令现场青年直呼“上头”。
这正是江门破解理论宣讲难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之一。
文明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江门持之以恒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注重文明熏陶渗透,更加注重文明细节教育,更加注重文明习惯养成,道德模范引领风尚,满城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
——倾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艺术党课”,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多场景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
在江门,“音乐党课”“舞剧党课”“演说党课”“漫画党课”“影视党课”“雕塑党课”六类“艺术党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并实行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接单”的模式,诚意满满,备受喜爱。据统计,2021年以来,江门通过六类“艺术党课”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500万人次,切实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值得关注的是,江门理论宣传“新实践”受到全省乃至全国关注。其中,“碉楼下的党课”获评中宣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江门:打造高体验感“艺术党课”推动思政教育多场景落地见效》获广东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永远跟党走·音乐党课”获中国文联点赞。
——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赋能“基层文明实践”,为基层理论宣讲注入创新活力。
江门在省内首创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的创新模式。2024年结对以来,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教授先后到江门市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了《新质生产力解读》等24场主题宣讲,持续为基层理论宣讲注入创新活力。
——唱响侨“声”侨“色”,持续讲好“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和生动故事。
江门用有“料”有“趣”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和“百千万工程”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基层宣讲样板课集体备课活动,承办“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珠三角专场活动(江门)”,用鲜活的基层实践案例、生动的语言,把政策理论掰开揉碎讲进群众的心窝里。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江门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中小学上好“开学思政第一课”,江门思政教育“身心健康4S工作法”获评为2024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一群好人,一城春风。江门坚持选树机制化、推荐多元化、礼遇常态化、宣传立体化的“四化”工作法,涌现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其中1人(组)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人(组)获评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5人(组)获评江门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另有21人(组)获评“中国好人”、79人(组)获评“广东好人”、436人(组)获评“江门好人”,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好人、学习好人、礼遇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由衷热爱之中。
侨乡江门正以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一方面,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传统节日重要节点,打造“我们的节日”主题惠民文化活动2500多场次。另一方面,加强江门岭南书院建设,打造传承岭南文化、发展五邑特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让以文化人具象化。
B 着力全域覆盖 文明实践更加深入
4月29日晚,“文明Yeah(夜)集‘人间四月天’”中国作品音乐会在江门市文化馆成功举办。这个以艺术浸润文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收获了观众的高度赞誉。“整场演出充满美学震撼力!”专程从广州赴江门观演的“广东好人”孙有科在观演后如是感叹。
作为江门市创新推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文明Yeah(夜)集”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整合多元社会资源,已打造出系列特色活动。本次音乐会正是该项目的重点活动之一,把高雅艺术与文明实践有机融合,激活城市夜间文化活力。
文明实践是文明培育的“实践课堂”,通过贴近民生的服务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为文明创建夯实群众基础。江门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打造兼具“侨”味、“乡”味、“趣”味、“情”味的“江门文明实践模式探索”,构建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服务圈”,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物理载体”。
线下,江门全市已实现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共建有1423个实践中心(所、站),同时在基层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化广场、商业街区打造了160多个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文明实践基地(点、驿站),持续完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创新在江门市机关大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明小屋),成为全国首个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设置在地级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的城市。创新推出的“学习进行时”微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也早已“跳出”机关,成为大家熟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线上,创新搭建“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通过打造“指尖课堂”,实现文明实践“一地授课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自上线以来,平台总浏览量超50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的触达率、覆盖面。
运行机制是文明实践的“动力系统”。
如何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群众参与可持续化?对此,江门探索创新结对机制,在推动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帮扶基础上,全方位让各种资源力量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建立“纵横结合”的结对帮扶机制,着力构建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
创新“文明单位+文明实践”模式。全市873个文明单位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推动各级文明单位融入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开展特色结对共建活动,实现资源互补“双提升”,开展共建活动超1500场。
创新“文化文艺+文明实践”模式。江门在省内首创实施“文艺结对文明实践阵地”新机制,12个市级、84个县(区)级文艺协会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签约结对。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被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授予“广东音乐家新时代文明实践薪火站”牌匾,成为省文联文艺工作者挂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联动”的试点单位。
创新“合伙人+文明实践”模式。在打造“文明Yeah(夜)集”项目的过程中,江门探索“公益+市场化”模式,组建文明实践夜间服务队伍,把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合伙人”,把专业人才队伍吸纳进志愿服务队伍,动员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参与,为“文明Yeah(夜)集”提供人才支撑。
品牌是文明实践的“精神标识”。
江门瞄准群众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基层优质文化供给,提供惠民暖心服务,着力打造一系列受欢迎、可持续、叫得响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围绕推进全民阅读,自2021年9月28日起,将每月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常态化举办“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让读书日活动由一年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贯穿全年,氛围感拉满。同步实施的“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已累计为群众“买单”图书3万多册。
聚焦老年人的需求,江门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广实施“银龄手机助理”服务,组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向群众免费提供手机使用咨询、维修等服务,让广大银龄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参与者、受益者。
针对AED配置和使用难题,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实施“为爱心传递·让生命续航”(江门AED)公益项目。目前,全市AED数量达713台,区域人口AED配置密度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居全省第三;近三年来,超5万人接受持证培训,线上线下普及应急救护知识150万人次。
C 坚持改革创新 文明创建更加惠民
夜幕降临,启明里灯火璀璨。这座百年侨村,曾是电线交织、设施陈旧的“老破小”,如今却化身网红打卡地,吸引八方游客。这是江门以“民生+文化”双核驱动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缩影。
启明里的蜕变始于2018年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江门摒弃“大拆大建”的旧思路,创新采用“修旧如旧、活化利用”模式进行改造,让老城区有记忆更有活力。正如居民陈伯感叹:“以前嫌房子旧想搬走,现在每天在自家楼下就能逛展览、看演出,老街坊都成了‘新市民’!”
文明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检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反哺文明培育与实践的持续深化。
以历史最好成绩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组织的2022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连续两年综合测评成绩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列第三;2021年10月,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江门作经验交流发言;2022年,江门成为中央文明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巡礼”广东省首批展播城市……近年来,江门文明创建工作屡屡交出亮眼答卷。
这背后的思维和实践逻辑是怎样的?答案是“六种思维”工作法。
2020年以来,江门市牢固树立“创建为民、久久为功、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理念,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创新思维、专业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了华丽蝶变。
坚持战略思维,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
江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创建工作的根本遵循,建立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督导创建工作制度,引入舆论监督管理机制、督导内参制度,动态反映存在问题,推动全市形成以上率下、全民参与、一以贯之的创建态势。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一张棋盘”谋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门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把握、统筹推进,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1+N”多层次管理模式。推动全域创建以及结对共建,全市2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联系20个镇街、109个市级部门同94个城市社区结对共建。
坚持为民思维,紧盯“一个目标”办实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江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进阶,近三年完成“十大民生实事”89项,群众满意率100%。建立“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担机制推进25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农贸市场“1+N”提质行动完成270家农贸市场和11家圩日市场的升级改造,近三年全市新增停车位超30万个。
坚持创新思维,拓展“一批载体”增活力。
面对文明创建新形势,江门全市上下不再走老路、弹老调,而是始终坚持创新思维,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破解文明创建的多个难点、痛点。
例如,邀请江门籍港澳明星打Call,提高了江门创建文明城市的关注度、参与度和美誉度。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侨都(江门)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连续四年开展“江小马”系列品牌活动,服务带动6000多名快递(外卖)“小哥”参与文明创建工作,成为发动群众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创新典范。
坚持专业思维,锻造“一支队伍”夯基石。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蕴含规律的专业活。江门坚持以专业思维推进,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调研中悟、实践中练”方式,分级、分批、分行业开展现场、视频会议培训,组织督导专员、业务骨干开展实地调研,形成“学、练、比”的闭环效应,培育涵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坚持法治思维,强化“一个保障”促长效。
江门制定颁布了6部地方性法规,以法治“硬约束”促进文明“软实力”提升。《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以来,累计举办专题宣传贯彻活动3000多场。同时,坚持将“当前改”和“长久治”结合,建立了“路长制”等15项常态化创建工作制度。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因地理环境广、人口分布散、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等因素,在广度、深度、难度方面不亚于城市文明建设工作。
为此,江门创新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江门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加减乘”法构建多元乡村文化空间体系》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开平市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获评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恩平市良西镇获评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点,乡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近期,市委宣传部指导开平塘口建设文明乡风示范地,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IE公社”项目,着力打造文明乡风建设“江门样板”,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省文明办调研组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精神文明研究院充分肯定。
真正的城市文明,在群众会心一笑的眼眸里,在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中,更在永不停歇的精神攀登之路上。未来,江门将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为民导向,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