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侨乡文化邂逅现代美学理念,会迸发怎样的创意火花?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江门特色侨文化焕发新生,侨乡文化美学产品成为全场焦点。
碉楼造型的冰箱贴、宫灯元素的钥匙扣、侨乡符号的时尚包袋、陈皮主题的创意食品……文博会大舞台上,江门展区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相融合的产品,通过创新叙事方式讲述侨都故事,让观众直呼“惊艳”。
这场文博会的“江门热”,本质是侨乡文化的创造性转译。这些浸润文化基因的创意成果,不仅赢得国内外客商与游客的交口称赞,更向世界展示了岭南文脉在当代焕发的艺术光辉。这些侨乡产品,究竟藏着怎样的美学?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黎禹君
日常用品美学化
将侨乡建筑、自然风光、民俗符号融入日常器物
走进文博会江门展区,唐人街的时空折叠艺术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江门商号”“银信工坊”“五邑茶坊”“跟着影视游江门”四大板块构建文化叙事空间,分别展出江门文创精品、非遗技艺、陈皮产业、特色旅游、影视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在展厅内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
在当代消费图景中,日常用品正经历着从实用器物到美学载体的蜕变。本届文博会,江门以华侨文化为底色,将侨乡建筑、自然风光、民俗符号融入日常器物,让美学叙事在方寸之间自然流淌,让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陪伴。
冰箱贴这类微缩景观正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邮票”。台山市台城乐作文化工作室推出可互动的台山黄鳝饭、钵仔糕冰箱贴,通过磁吸设计还原食物造型,深受游客青睐;台山市思宁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则将台山骑楼、新宁铁路元素融入冰箱贴,将离散的侨乡意象浓缩为可携带的文化切片。“它们精美又颇具特色!”来自东莞的梁女士被深深吸引。
针对当下年轻人喜欢的野餐、露营,侨都文创(江门)有限公司将江门碉楼、窗花元素融入野餐垫等日常用品中,为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与艺术美感。此外,该公司还结合舞剧《侨批·家国》,推出书签、文具类等江门情怀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伴手礼。
国内外客商与游客连连表达对侨都文创的喜爱。“杯垫、咖啡杯、冰箱贴虽然小,但每个都像是艺术品,特别精美。”游客李文杰说。
侨都文创团队深谙“器物唤醒记忆”的奥秘。江门文旅交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吴妍熹表示,这些年来,侨都文创(江门)有限公司依托自有设计师团队深化原创产品开发,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大众的喜爱。未来,该公司将联合更多江门本地设计师,合作推出具有侨乡特色的联名产品。
地方风物美学化
以文化内涵重塑“物产基因”
不久前,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广东篇热播,掀起江门美食热浪,再一次让新会陈皮等江门“土特产”成为网络热议话题。文博会现场,江门以文化内涵重塑“物产基因”,让地方风物挣脱单一叙事,在味觉、嗅觉、视觉的立体维度中完成美学蜕变。
罗氏柑普茶历经多年发展和传承,已成为侨乡文化和情感的一种象征。记者在现场看到,省级非遗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罗沛贤像往年一样冲泡柑普茶给游客品尝,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品尝后大赞:“Very good!”氤氲茶香让不少游客“种草”,更有铁杆粉丝特意前来进货。
“文博会既弘扬了江门特色柑普文化,更拓展了海内外的新客源,维系了友好合作的老关系。”罗沛贤告诉记者,有些香港“粉丝”每年都到展位买茶。
在文博会上,新会陈皮不再是药柜里的干燥饮片,陈皮姜糖、陈皮桂花软糖、陈皮酒等衍生品吸引各地客商和游客试吃。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达261亿元,相关经营主体超7800家。从田间到展台,从药柜到文创,新会陈皮完成的美学转身,本质上是江门对地方物产的深度文化解构;其价值早已超越药用属性,成为串联起种植、炮制、饮食、民俗的文化载体。
这种美学化转化并非孤象。在文博会现场,广东广粮实业有限公司与江门市广盈陈皮柑普茶有限公司联手组成直播团队,文博会开幕首日开播不到1.5个小时,直播间销售额迅速突破43万元,整场直播成交金额突破100万元。其中,团队巧妙搭配“购买产品赠送《新会陈皮志》”的文化组合,将农产品销售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实现双向联动,让消费者不仅买到心仪的农产品,还能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工艺作品美学化
以现代美学重构传统工艺
江门目前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8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359名。在江门非遗展区,传统工艺的现代美学重构成为亮点,非遗技艺突破工艺边界,升华为可触摸、可互动、可传承的生活美学。
卢艺鹿角椅的榫卯结构在展台上演绎“材质对话”:以天然鹿角为主体,搭配红木框架,通过独创榫卯钩齿结构实现材质间的精妙衔接,既保留传统鹿角椅的庄重典雅,又注入现代美学思考。“参展期间吸引多地游客来了解,不少人认为鹿角椅高端大气。”江门市卢艺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志江说。
展位一角,江门市东艺宫灯传承人李仰东将40道传统工序浓缩为钥匙扣、金属线框台历等文创产品,让宫灯从博物馆展柜走入日常,实现从权力象征到生活美学的价值重构。
真正的传承从不是标本式复制,而是持续的美学进化。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铜木镶嵌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飞兵利用铜木镶嵌技艺制作了五福临门茶杯垫、碉楼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近年来,他将这项已有200年历史的技艺融入文创产品中,制作了小朱明洞手提夜灯、人生如意镇纸等文创产品,让非遗演变为触觉诗学。
葵扇也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葵艺与开平碉楼结合的葵扇,被游客点赞“精美”;江门市新会技师学院葵艺专业师生设计的葵灯,结合葵叶与现代灯具设计造型,以一种现代设计语言将葵艺带入人们的视线。
当碉楼剪影跃上野餐垫,当宫灯技艺凝于钥匙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的迭代升级,更是文化生命力的当代觉醒。
近年来,江门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文湾区建设,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在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江门担当,为再造现代化新江门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盛会是展示舞台,更是发展动力。借助文博会大平台,侨乡文化美学产品以江门故事体的新表达,展示了独有的侨文化魅力,有效地向海内外展现了侨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多元化成果,让更多人看见江门、了解江门、爱上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