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日前,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推出江门少年作家张睿的4篇短篇与1篇中篇小说,这位高中二年级学生成为江门登上该杂志最年轻的创作者。这是江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闪光点之一,折射出江门大众文艺强韧的生命力。
“新大众文艺”是新兴文化现象,既指贴近大众审美、易被接纳喜爱的作品,也意味着创作主体扎根人民,借助多样形式表达基层生活与情感。
将大众文艺发展的视野放到江门,回溯到千禧年(2000年)间,被称为“打工杂志”的《江门文艺》不仅成为当时打工者的精神食粮,更孕育出一批实力作家,走出广东并荣获多个国家级文学大奖;步入如今“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江门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网络作家,多部优秀影视作品在这里孕育,人民性与传播力始终如一地贯穿江门大众文艺发展脉络。
当前,一场韧性更强、影响力更广阔的“新大众文艺”浪潮,正悄然在江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掀起。江门市委宣传部着力推动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工作体系,有效形成“政策-资源-服务”闭环,为“新大众文艺”构建了一个丰富多样、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使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拓展边界、丰富内涵。
在人民怀抱中萌芽
“打工文学”兴起
文学创作与群众需求同频
中国作协会员、江门江海区作协主席熊正红忆起青春岁月,满是感慨:“1994我住工厂宿舍,工友都爱买《江门文艺》看,有打工人的地方就有它,大家你传我递,就像现在刷抖音一样。”这本杂志是她记忆里鲜活的注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奔赴珠三角,业余写作的打工者用细腻笔触书写生活,抒发情感。“打工人写,打工人看”,“打工文学”成为那个年代的“大众文艺”。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江门文艺》凭借“打工文学”定位,突破地域局限,巅峰时年发行量192万册至288万册,销售额超千万元。从群众基础的角度分析,《江门文艺》的成功并非偶然。杂志开设“打工岁月”“人世间”等栏目聚焦打工群体,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江门是基层文学人才的摇篮。”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门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建清说。《江门文艺》当时承担了推动文学大众化、培养基层文学人才的功能。它开设有“处女地”栏目,为初涉文学创作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举办读者作者座谈会、文学培训班,组织各种采风活动,让读者有机会学习写作技巧,拓宽创作视野。在这种浓厚的文艺创作氛围下,许多读者逐渐成长为作者,有的优秀作者还成为了杂志编辑。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也进一步扩大了杂志的读者群体,形成了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了江门大众文艺的群众基础。
这本杂志让基层大众看到文学梦并非遥不可及,王十月、鄢文江等一批知名作家便是那时走出来的,他们之中不乏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用文字勾勒出时代的轮廓,书写着生活的悲欢。
回顾江门文艺事业发展历程,从戴爱莲“舞蹈要为人民而舞”的艺术宣言,到红线女“粤剧要贴近群众”的实践坚守,再到作曲家李陵“音乐的根在人民之中”的创作箴言,江门的艺术传统始终指向同一个方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时间来到新时代,这依然是江门文艺事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近年来,江门在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多个领域结出硕果,创新推出“艺术党课”,成为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打造音乐剧《小鸟天堂》等文艺精品,以不到同类作品五分之一的投入,创造了低成本创作精品范例;持续推动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等18部戏剧创作,形成独具一格的“江门戏剧现象”;创新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文艺精品复创复排,让群众文化事业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
在文化润泽下抽枝
新兴创作群体崛起
开启“文化出海”新局面
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重塑了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格局。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表示:“‘新大众文艺’所面对的是大众,尤其是现在的青年。以网络为切入口,更能吸引青年的关注。”
江门大力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将文艺创作与数字传播深度融合,构建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对话的新场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作者的文艺实践,以及新一代专业创作者带来的全新作品,众多文学新秀有机会崭露头角。以江门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为例,自2021年成立以来,会员人数迅速增长100%,出版、上线的网络文学作品已达810多部。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风格青春活泼,既有都市言情中细腻的情感纠葛,也有古风幻想里奇幻的冒险旅程,更有现实题材对生活百态的深刻洞察。
江门侨乡文化中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不仅激发了本地创作者的灵感,更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跨文化传播潜力”。作为中国著名侨乡,530多万江门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遍布全球,为网文提供了海外沃土。近年来,江门玄幻、武侠、都市类等题材网文作品受到大批海外读者青睐。易广勇(唯易永恒)的《逆天丹帝》一经上线,全网点阅量便超过10亿次,销售金额突破500万元,并在海外平台DREAME发布,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收获了大批粉丝。目前,江门已有20余部网文作品成功出海,勇闯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海外市场。
当前,江门正大力打造“国际传播的示范地”城市名片,推动侨乡网络文学加快发展的同时,借助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助力更多网文和微短剧走出去。仅2024年以来,已有《厨神荣耀》《狂飙兄弟》《陈皮想静静!》等多部微短剧在江门杀青,《万里回乡人》《坠入深宫爱河里》等项目也蓄势待发。这些微短剧创作和拍摄不仅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也在编织着中国“文化出海”的网络话语体系。“如果把网络文学比作一艘船,文化就是它的帆。”易广勇认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神话故事及中华民族价值观构建的虚拟世界,正在为海外读者提供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自由与审美体验。
于侨乡暖阳下绽放
筑造人才港湾
助力文学追梦人扬帆
“江门的创作环境很包容,初入门时,老师并没有因为我打工者的身份看轻我,反而对我的作品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平民诗人李雪仁在江门生活创作十多年,他的感慨反映出江门这片土地对文学创作者的包容。
不久前,江门市委宣传部立足大众、面向大众,推动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并启动建设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构建“政策扶持+创作生态+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打造全国首个“网络文学+侨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
“每月100元入住人才公寓”“5A景区免费游”,江门以十足诚意邀请全球作家、微短剧创作团队等以“无界创客”身份到侨乡创业发展、旅居生活、绽放灵感,成为网文圈关注的焦点。优越的创作环境和扶持政策吸引了来自上海、新疆、湖南及省内32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成为驻站作家。“依托侨乡文化资源构建‘以侨为桥’的文化再生产体系,‘新大众文艺’、网络文学和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在江门联结,有无限想象空间。”中国文评协会理事于爱成说。通过“数字游民+在地创作”的模式,让年轻创作者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构侨乡叙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这是江门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素人创作者而言,这里是一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沃土。他们到这里可以邂逅“大咖导师团”,与知名网络文学作家、业内资深人士开展线上或线下创作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同时,设计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涵盖网络文学创作技巧、市场趋势分析、版权保护等内容,并根据学员的创作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创作者的学习需求。
“新大众文艺”为文化产业转化提供了强劲动力。坐落于江门台山的MEGA PARK美加影视园区即将投入使用,其搭建的“虚拟棚”引入AI场景生成算法,借助XR/VP技术,可投放理想的“大片”场景,预计每月可输出10-15部短剧。这是江门在产业转化方面进行的实践之一。江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推动网络文学与微短剧、文旅等产业联动,用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形态,持续拓展“新大众文艺”边界、丰富内涵。
“这里永远为您留盏灯!”江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钢华表示,“江门始终秉持‘来了就是自家人’的开放理念,以最大的诚意和务实的政策支持,让每一位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归属感与创作激情,同时不断深化文学与文旅、影视等产业的跨界联动,努力推动江门‘新大众文艺’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绽放独特光彩。”
以平台搭建为基石,以人才培养为引擎,以产业转化为目标,江门在推动大众文艺发展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艺发展生态链。一个具有侨乡特色的“新大众文艺”“江门样本”初具雏形,可以期待,未来将有更多文艺新秀在侨乡文化的滋养下显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