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部署,推动台山、开平、鹤山入选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充分认识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体现,扎实推进县城高水平建设,抓紧抓实省级试点工作,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做好县城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推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城镇化率均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不断提升县域聚人聚商聚产能力。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健全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机制体制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城镇化建设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积极健全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机制体制,编制三年行动方案和每年工作要点,统筹推进全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台山入选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成功争取开平、鹤山入选省第二批试点。
同时,我市以“两重”“两新”资金使用为抓手,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2024年以来,我市共争取9.73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上级资金用于县城(台开鹤恩)高中、医疗、地下管网等补短板领域项目建设。
此外,市政府印发实施《江门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新增学历型人员入户、居住就业创业入户两种类型,加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支持力度,2025年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1.4亿元,进一步促进我市人口和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具体到县域来看,台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比例达97.3%,开平形成“人口居住哪里,户口就登记到哪里”的户口登记新常态,鹤山近三年年均新迁入户籍人口超过6000人,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净人口流入县(市)。
为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融得进、过得好,我市向改革要动力,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鹤山先后承接省级事权共47项,总业务量496宗;承接市级事权111项,总业务量超5100宗;台山深化扩权赋能,推动199项服务事项、543项行政执法职权下放至镇(街道);开平承接了36项省级和70项江门市级行政职权,分别占应承接事项87.80%和97.20%,承接事项已100%纳入实施。
深化“粤美县城”城市设计成果
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格局
今年7月,《“粤美县城”城市设计成果展》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上精彩亮相,呈现全省57个县(市)“粤美县城”城市设计成果与典型案例。其中台山、鹤山入选13个采用展板展示的县,分列第6名和第11名,成为代表“粤美县城”规划设计水平的亮丽名片。
新型城镇化,就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以及城与乡的格局重塑。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紧扣实现县城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两个目标,围绕城市设计成果优化、具体项目谋划、项目精细化管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统筹完成台山、开平、鹤山、恩平“粤美县城”规划设计,形成“一县一册”成果,有力推动“蓝图”变成“施工图”。
其中,台山把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与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中央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等结合起来一体谋划,实施八大行动,有序推动县城“中优、南拓、北融”,致力构建和谐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鹤山围绕“岭南水乡、制造新城”的城市定位,规划打造“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县城空间总体格局,对县城“水边、山边、路边”等重要城市界面进行规划管控。
在此过程中,我市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效盘活存量资源,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格局,更好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
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破解传统城镇化中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矛盾,通过产城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与人口集聚的协同发展。
“百闻不如一见,江门台山环境舒适,社区、图书馆、公园等配套完善,适宜居住。”今年初到台山出席活动的奥运冠军谢思埸,对台山市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以下简称“台山高品区”)不吝赞美。
台山高品区的前身,是台城街道的西湖工业区,属于传统的工业集中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台山高品区正式启动建设。短短两年里,社会资本投入超1亿元,推动“幼、小、中”三大教育建设及升级改造,打造台山中心图书馆、福美山公园等服务设施,整体提升空间布局配套,老工业区实现“逆生长”。
以台山高铁站为界,北边是欣欣向荣的台山工业新城,南边是焕然一新的台山高品区,中间由陈宜禧路相连贯通,产城融合发展有效支撑台山新型城镇化建设。
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我市始终把壮大县域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动产业平台提质升级,积极谋划打造特色产业对外合作平台,做大做强县域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牵引力。
近年来,我市不断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指导各县(市、区)打造1—2个主导优势产业,推动7个县(市、区)共28个产业列入省县域特色产业目录。各展其美的特色产业为我市新型城镇化提供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核与产业主题,有效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回流,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显著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实现“造血式”可持续发展。
比如鹤山聚焦“3+X”产业赛道,连续三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开平创新采用“管委会+公司”模式打造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目前已引入项目超90个,累计投资达35.57亿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新格局;台山持续激发蓝色经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全省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大型养殖装备“台山1号”下水投苗,累计建成162个重力式深水网箱。
提升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满足新市民就业安家需求
新型城镇化的宏大叙事,具体而微地体现为一个个家庭、个人的迁徙、安居、乐业。
高标准规划建设教学楼等配套设施;宽敞的食堂可同时容纳1480人就餐;温馨舒适的睡室配备充足空调床位,为师生打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中华慈善奖”获得者关杰初、吴绮兰伉俪捐资超2亿元打造的源林初心小学历时仅250天便拔地而起,提供3000个优质公办学位,极大缓解了鹤山北城区公办学位紧张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县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表现突出,获省通报表扬。
近年来,面对城乡教育差异、学位供给、师资配备三大难题,鹤山全面消除中小学薄弱学校,撤并农村薄弱学校124所,完成30所中小学运动场、美术室、音乐室等场地的升级改造和23所中小学“美化工程”,推动城乡学校布局更科学,并实现区域校车接送全覆盖;推动52所小学、有午休需求的超4万名学子全部实现午休“平躺睡”,成为全省首个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县级市。
从深化实施市级东西部教育结对帮扶,建立东部优质学校与西部乡镇薄弱学校托管帮扶关系41对,组建跨县域教育集团26个,到积极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实现所有县城综合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水平,再到全市备案运营养老机构84家、床位1.4万张,1家养老机构获评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32家养老机构获评广东省星级养老机构……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升县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突出办好县城重点中学和重点医院,我市更好地满足了周边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