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在华艺卫浴参观,了解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8月5日,以“阅江门、悦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江门市“十城百校”之青年人才交流研学活动(第二期)正式开班。来自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8所高校的91名学子齐聚侨乡,在两天时间里开启一场CityWalk。
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亦是“湾有引力·粤聚优才”首期研学活动的接力延伸,本次研学活动创新采取“专业-产业-企业”匹配机制,带领学子实地探访企业,沉浸式触摸江门的产业脉动与城市温度。
城市推介显诚意
开班仪式上,江门人社部门化身“城市推介官”,从区位优势、近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到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创业补贴等“一揽子”人才政策,系统展现江门对人才的渴求与诚意。
江门市科恒实业有限公司资深研发工程师丁雪梅、江门市委办公室综合调研二科一级科员卢佳佳也以“过来人”“学姐”等身份,向学子们分享她们选择江门的原因。
丁雪梅坦言:“扎根江门10余载,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让人踏实,无论就业还是创业,这里都能提供很好的平台。比起纠结城市选择,找到心仪的领域并坚持下去,或许更重要。”
卢佳佳则表示,当前江门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为年轻人提供很多机会。“这里不仅交通便捷、住房性价比高,幸福指数也很高,年轻人还能享受人才公寓、人才补贴等多重关怀和支持。”她说,“看看江门的山与海,你会发现江门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适合扎根的家园”。
兵分三路探访企业
开班仪式的真诚邀约后,学子们在江门开启了一场CityWalk。首站是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大家透过百年侨史,触摸江门的文化根脉。随后,按照“专业-产业-企业”精准匹配机制,91名学子兵分三路开展探访。
据了解,本次研学分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线、新兴产业(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线、化工新材料线,让学子们深入企业,参观企业生产线、研发区,与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探访先进制造业线的学子先后走进开平华艺卫浴、海鸿电气、广东鸿特精密(台山)、台山金桥铝型材等企业,感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探访新兴产业线的学子参观了航通船业、南洋船舶、海空行航空等企业,解锁海洋经济与低空经济的发展密码;探访化工新材料线的学子则走进嘉宝莉、四方威凯、奇德新材料等企业,了解新材料技术突破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郑凯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城市、审视事物、谋划未来的绝佳窗口。
来自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杨皓然两年前曾以游客身份来过江门,他认为江门是一座宜居且兼具岭南风情与华侨特色的城市。此次研学中,杨皓然感受到江门求贤若渴的态度,认为江门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我的专业方向与江门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非常契合,觉得在这里发展会大有可为。”他说。
校地合作不断深化
这场研学实践,是江门以城引才、以才兴城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创新开展“十城百校”人才招聘专项行动,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推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江门积极参与广东省“百万人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组队赴外省多个城市开展引才工作。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市举办招聘及人才活动156次,5194家企事业单位携13万余个岗位纳贤,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3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子已在江门就业创业的逾2.6万人。
招才引智的同时,江门不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对接。此次研学,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赵前程带队参与。“广东是湖南科技大学的第二大就业省份,而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双方在校地、校企合作方面日益深化。”他说,学校不仅与江门台山市人民政府共建人才工作站,还同台山金桥铝型材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近两三年有100多名毕业生来江门施展才华。
“随着双方关系的加深,越来越多学子选择来江门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老师胡佳慧表示,江门的包容很打动人。
从政策保障到产业沃土,从文化底蕴到生活温度,这场跨越山海的“城市之约”,正让更多青年看见江门、选择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