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陈婵 通讯员 区志宏 林碧云)近年来,江门海(河)岸线生态环境、岸线整治修复、美丽岸线建设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工作线长面广,涉及法律法规众多,衔接协同难度大,仍面临多重挑战。7月下旬至8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在省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组织开展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执法检查,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全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省、市两级人大上下联动的重要任务。
连日来,执法检查组赴部分县(市、区)的海(河)岸段开展实地检查,切实摸清我市海(河)岸线总体情况,深入分析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现状、实施法律法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海(河)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的政策措施,以及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我市岸线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利用管理,为全省美丽岸线建设作出江门贡献。
守护海洋经济“生命线”
海岸线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黄金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关系国家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沿海地区民生福祉。本次开展的执法检查涉及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岛保护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18部海(河)岸线的法律法规规章,采取省、市联动方式,覆盖大湾区内地9市及省内其他7个沿海市,涉及法律规定内容之多、联动检查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我市大陆海岸线总长度居珠三角首位,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好岸线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刻领会海(河)岸线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增强对新时代海(河)岸线保护与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法律刚性约束,依法依规、合理优化海(河)岸线使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凌传茂说。
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功能,被称为“海岸卫士”。执法检查组走进位于台山市汶村镇的镇海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仔细了解当地如何采用造、改、封、补等综合措施,累计修复红树林300公顷,提升生物多样性。这里鹭鸟成群、红树林郁郁葱葱,连片面积达800公顷,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情况最好的红树林保护区。
“在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科学选择适宜树种是核心环节。我们必须审慎把握外来物种与本土物种的平衡点,通过精准、科学的品种配置策略,实现修复区域生态功能的全面、健康与可持续恢复。”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执法检查组副组长谢超武说。
以镇海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为缩影,全市红树林面积稳步扩大,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强化,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化渠道尚未有效打通。执法检查组实地察看银湖湾滨海新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时,建议充分发挥航道优势作用,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项目,进一步完善航道基础设施,挖掘生态岸线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执法检查组实地查看恩平市生态海堤建设工程——蓝田堤围时,鼓励当地加快发展“营地+田园”“营地+研学”“营地+体育”“营地+玩乐”等模式,打造水主题鲜明、水文化突出的露营景区……
实地调研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实际管理问题被频频提及。对此,执法检查组提出,需系统梳理现有法规条款,重点解决多部门管理职责的交叉重叠、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空白领域、适应新形势需求的条款补充等三类问题。
尾水长期直排会冲刷侵蚀砂质岸线,影响岸线自然风貌,导致岸线生态功能受损。执法检查组实地调研江门市滨海污水处理厂,详细了解处理工艺和排放标准,以及接入周边渔港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同时,执法检查组实地走进疑似水产养殖尾水直排破坏沙滩的台山市广海镇海龙湾养殖场,确保养殖场尾水通过管道经小片湿地净化后再排放入海。执法检查组表示,我市已建成一批鱼塘尾水治理项目,有效改善了水环境。然而,由于缺乏长效运维资金保障,后续运维面临困难,部分设施效能难以充分发挥,治理成效面临打折风险,亟须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行。
提升岸线资源利用率
保护是为了更高水平的利用与管理。执法检查组聚焦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统筹民生保障与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将有限资源集中到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建设中,推动形成科学高效的临岸经济格局。
港口码头是岸线的主要利用方式,其蕴含巨大的资源利用价值与经济开发空间。执法检查组来到新会港国际货运码头,深入了解港口运营和启用“湾区一港通”模式、推进组合港建设等工作情况。据介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港口,新会港目前已开通多条“组合港”航线,涵盖港澳定期航线、东南亚航线及“新会-盐田快线”等经济航线,并试运行装运大件设备的美国航线。
通江达海的江门散布着众多港口码头资源。“我们需建立健全全市码头资源的清单式、台账化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摸排、数据归集与动态更新,精准掌握资源底数。在此基础上,加大统筹协调与整合利用力度,科学优化港口码头功能布局,推动资源高效配置。重点强化本地码头与临港产业的深度协同、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最终目标是实现岸线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利用,显著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级和区域竞争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钟军说。
海洋岸线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海上新江门是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江门的海洋岸线开发强度不够,我们应当加强和深圳的合作联动,围绕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基地,加快推进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发挥好江门自身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深江铁路南延线、深江合作区5万吨级公共码头、广海湾港区大型深水港等项目,辐射带动更多临港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代表,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李焱说。
过去四年间,我市海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8%。市人大代表、江门市文旅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营部经理龚学柱指出:“丰富的海洋与岸线资源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大岸线保护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在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基础上,高效盘活岸线资源潜力。一方面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项目,另一方面重点培育岸线文旅产业,以此带动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渔港是岸线利用管理走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执法检查组实地考察新会崖门、台山广海渔港转型进展。两渔港正积极推动从传统渔港向集休闲、文旅于一体的复合型枢纽转变,比如崖门渔港大力培育发展海钓产业,争创省级试点;广海渔港建成运营省内单体建筑规模最大的水产集散交易中心,串联起从深海牧场到预制菜工厂的完整产业链。执法检查组建议,应当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渔港功能转型提出合规性修改意见,确保发展与时俱进,后续将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专题调研。
碧道是实现岸线高质量开发利用的重要实践路径,其核心在于秉持生态优先原则,重塑人水和谐关系。从区域生态安全视角看,西江碧道不仅是珠三角关键的生态廊道和水源地,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江海区城央绿廊下沙片区、蓬江区西江碧道及蓬江国际马拉松公园进行考察,详细了解以下沙公园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历程:该区域曾是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和水安全隐患黑点,如今已华丽蜕变为“城市客厅”。同时,检查组实地察看了西江沿线荒地如何通过碧道建设有效释放城市发展空间,并连片建成多个健身公园。这一系列岸线利用管理举措,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执法检查组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运营管理,提升为群众服务能力水平,积极借十五运会热潮,立足碧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