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文明之风,润物无声;惠民之举,枝叶关情。江门市委宣传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务实高效的作风深耕精神文明建设沃土。通过文明培育着眼长远“利民智”、文明实践聚焦需求“暖民心”、文明创建共享成果“惠民生”,让文明的种子扎根侨乡,将精神建设的丰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幸福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注入澎湃动能。
文明培育“利民智”
深耕价值沃土,筑牢思想根基
“‘百千万工程’是什么?听我划重点……”在新会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宣讲活动中,村民赵伟强听得津津有味,他说:“这种方式既有趣又入脑入心。”这样接地气、受欢迎的宣讲场景,正是江门市委宣传部力戒形式主义、改进文风学风,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行的生动缩影。
创新形式,让理论“活”起来。为破解理论宣讲“单向灌输”、吸引力不足的难题,市委宣传部精心打造了“音乐党课”“舞剧党课”“演说党课”“漫画党课”“影视党课”“雕塑党课”六类“艺术党课”品牌。这些形式打破传统宣讲的桎梏,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2021年以来,全市已开展“艺术党课”宣讲超1000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500万人次。其中,“音乐党课”因成效显著、模式创新,近日成功入选全国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校地联动,为基层“赋”新能。力戒“闭门造车”,江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全省首创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模式。这一创新举措将高校的资源精准“滴灌”至基层实践沃土。结对以来,《新质生产力解读》等24场高水平专题宣讲在基层阵地蓬勃开展,持续为干部群众“充电赋能”,有效提升了基层理论武装的深度与广度。
讲好故事,让政策“深”下去。紧扣发展大局,市委宣传部着力讲好“百千万工程”中的“江门故事”。通过组织“百千万工程”基层宣讲样板课集体备课活动,承办“新质生产力主题宣讲珠三角专场活动(江门)”等,努力用有“料”(内容精准权威)、有“趣”(形式鲜活生动)的方式,将政策内涵精准送达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切实回应群众关切,有效激发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内生动力。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深谙文明培育是涵养城市精神气质、联通海内外的“源头活水”。市委宣传部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细微处着手,于习惯养成上发力。这一系列举措,摒弃了空泛说教,注重实效与长效,正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厚植坚实的文明根基。
文明实践“暖民心”
对接急难愁盼,服务精准高效
暮色四合,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在一月一期的“文明Yeah(夜)集”——中医药惠民活动现场,长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正耐心把脉问诊,艾灸、小儿推拿等体验区前排起长队。
这场融合了健康服务与文化体验的“夜市”,正是江门市委宣传部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力戒官僚主义、将服务送到“家门口”的鲜活写照。
聚焦痛点,服务“不打烊”——
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活动多在白天、工作日”这一实际难题,市委宣传部以务实高效的作风,创新推出“文明Yeah(夜)集”项目。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文明实践服务延伸至夜间和周末,有效破解了“时间错位”的痛点。该项目自2025年3月启动以来,全市已开展活动300余场,覆盖超5万人次,让文明服务“全天候”在线,成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便民惠民的典范。
拥抱数智,赋能新生活——
紧扣时代脉搏,江门着力提升群众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全面铺开DeepSeek人工智能应用公益培训,帮助基层干部和市民群众运用AI工具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推出“银龄手机助理”惠民服务,聚焦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常态化提供智能手机使用指导。
恩平市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经常深入村居开展手把手教学,点燃老年人学习热情。志愿者陈宝华回忆:“当阿婆第一次和海外女儿视频通话,抹泪说‘女儿就在眼前’那一刻,感觉所有付出都值了。”老人们从“不敢用”到熟练掌握视频通话、网购技巧的转变,正是项目温度与实效的明证。
台山市大江镇的摄影公益课堂上,退休干部蔡镜荣举着手机寻找最佳角度。“以前只会接电话,现在能拍晚霞发朋友圈了!”这位银发学员的数字化新生活,同样是“银龄手机助理”项目结出的甜美果实。
这些举措,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寻常百姓,体现了服务紧跟需求、精准落地的优良作风。
浸润书香,涵养新风尚——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持续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常态化举办“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实施“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着力打造“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城市。加强江门岭南书院建设,举办“无负今日”大讲堂、“传承孔子文化”等50余场文明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让高雅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无声处滋养城市文明新风。
如今在江门,“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便捷可达,“文明Yeah(夜)集”点亮夜色,“江门读书日”浸润心灵……这些精准对接需求、力戒虚功的务实之举,让文明实践如一道有滋有味的“家常菜”,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市委宣传部以优良作风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
文明创建“惠民生”
共建共治共享,成果普惠城乡
走进开平塘口墟,百年碉楼下景象一新: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咖啡香与书香交织,各地青年在此诗意栖居。
这一切源于今年5月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推出的“IE公社”计划。该计划第一个月便吸引78位“新村民”进驻。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相关经验获上级高度肯定。
塘口的华丽转身,正是江门市委宣传部力促文明创建成果全民共享、普惠城乡的缩影,生动诠释了市委宣传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共建共享的务实作风。
全域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市委宣传部创新运用“六种思维”工作法,全域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着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目前,鹤山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台山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开平市正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恩平市正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全市已有全国文明村镇18个、全国文明单位20个、全国文明家庭3个、全国文明校园5个。
深耕乡村,文明新风滋养乡野。在广袤乡村,江门市委宣传部创新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广泛开展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推进“乡风润心·千村同美”计划。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美丽乡村,让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绘就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画卷。
如今,穿行于江门的大街小巷,整洁的环境、有序的交通、随处可见的“红马甲”、深入人心的文明理念……这幅由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长卷,正是江门市委宣传部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和扎实行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普惠城乡、惠及民生的最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