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江门始终把法治作为贯穿营商环境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从司法保障到涉外法律服务,再到规范执法、市场退出,江门正构建起全链条法治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之力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使各类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
柔性司法为困境企业注入生机
在一宗工伤赔偿纠纷案件中,恩平市人民法院对涉案五金企业实施“活封”措施,并给予15天宽限期,企业抓住这一缓冲机会,付清了40余万元工伤赔偿款。案件执结后,法院主动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帮助企业卸下失信“包袱”。
过去一年,江门法院秉持“善意执行”理念,通过柔性司法举措为困境企业注入生机:对550件涉企案件创新采用“活封活扣”措施,盘活企业资产4.16亿元,给予企业执行宽限期2041次。此外,发出41次预处罚警示、34份信用修复证明和44份主动履行证明。这一系列司法“组合拳”让暂时“跌倒”的市场主体有机会重新站起来,全市失信企业由2024年10月的2053家下降至当前的451家。
今年5月,江门中院出台《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创新实践转化为制度规范,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司法保障。
鹤山市某港资企业股东之间持续十年的纠纷,在鹤山市人民法院启动“法院+综治+N”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多次专业调解后,最终和解,企业重获新生。
江门法院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设立法官调解工作室、共享法庭、构建“法院+行业”“法院+商会”调解平台等方式,拓宽纠纷化解渠道,将多元解纷机制与调解工作贯穿审判执行全过程。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
江门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司法保障网络,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为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深圳与江门共建深国仲江门中心,有力支撑了“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战略。自2023年运营以来,该中心共处理商事仲裁案件1590宗,案件标的总额达115.8亿元。
深国仲江门中心迅速构建起覆盖五邑地区的服务网络,建成5个县(市、区)仲裁基层联络站,相继设立了中国(深圳)证券期货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国仲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以及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大专业平台。不久前,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江门咨询联络处正式揭牌,并首次引入3名港澳仲裁员。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江门仲裁委员会委员郭雳认为,深江两地正以深国仲江门中心作为支点向外辐射,使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仲裁给企业带来的便利性和发展助力。“企业会因此逐渐熟悉仲裁、适应仲裁,甚至拥抱仲裁,推动高效公正的仲裁争议解决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遍地开花。”郭雳说。
针对侨胞投资兴业的司法需求,江门构建了“海内外联动、线上线下协同”的法律服务网络。江门在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地设立16个法律服务站,组建了拥有153人的调解员队伍,其中境外调解员60人。同时,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域外法律查明机制,由15名专家组成法律咨询团队,这些专业力量就像侨胞的法律“娘家人”,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如今,依托196个驻外使领馆开展远程公证、“授权见证通”系统等平台,侨胞可线上5分钟完成委托授权、跨境立案、调解结案,破解了涉侨诉讼因时差带来的办理难题。
全市行政执法数据“三下降”
近年来,江门市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规范行政执法、降低企业成本等系列举措,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透明、高效便捷的发展环境。
江门市以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市县镇三级的执法监督体系。作为全国镇街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和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江门创新运用“粤执法”平台提升执法效能。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250个执法部门通过该平台累计办理案件24.2万宗,其中73个镇(街)办理案件16.7万宗,实现了基层执法“看得见、管得着、办得好”。
为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江门市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发布涵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526项减免责清单。2024年,市本级适用清单办理案件816宗,累计减免金额5268万元,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执法的温度。
今年以来,江门市扎实有序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规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1-7月,全市行政执法数据“三下降”:市县镇三级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粤执法”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的数量同比下降46.46%,罚没收入同比下降15.6%,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34.43%。
“执破融合”激活市场新动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棋局中,破产重整向来是检验司法智慧的关键一子。江门法院全面推行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今年以来破产案件平均办结时长同比缩短436天,盘活企业不良资产2笔,涉及金额4.4亿元。
跳出传统司法路径,江门法院探索推行“预重整+重整”机制,为“抢救病企”争取宝贵的时间。江门某电器公司因担保链问题陷入5.6亿元债务危机,面临破产清算风险。江门中院创新采用预重整机制,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促成债务和解并引入投资人,使重整计划获得债权人全票通过。从立案到执行完毕仅用53天,远快于传统9个月重整程序的时长,该企业现已成功转型为科技材料公司。
对于经历破产重整的企业,“大病”初愈后的“疗养”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开启新一轮的发展篇章。为破解破产重整企业的信用修复难题,江门法院积极打出府院联动“组合拳”,与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携手搭建“司法+金融”信息桥梁,并与市场监管部门打通常态化沟通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企业。
在当下经济发展格局中,执行与破产程序的有效衔接,成为化解企业债务危机、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
经过一年多的“执破融合”专项行动实践探索,江门中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执破融合”新机制规范执破案件办理的工作指引》,并成立了由4名破产审判法官和6名执行法官组成的“执破融合”团队,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化的执破案件办理体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984件执行案件关联的35家企业经“执破融合”机制“分诊”,实现了精准施策。其中,蓬江区人民法院入选全省法院专项行动试点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