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依靠群众、开门教育,是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有效途径。在学习教育中,市社科联通过在学习、查改、实效三维度上全面“开门”,有效提升了全市社科工作的服务效能与发展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学习维度
“开门共学”筑牢思想根基
市社科联坚持“开门学习、互学互促”的理念,打破传统封闭式学习模式,创新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习教育新格局。
一方面,邀请来自暨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高校和机构的23名资深专家,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社科研究创新”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3场,形成高质量理论成果8篇并在《江门日报》刊发。另一方面,主动向资深专家、基层群众、理论工作者和“老社科”群体取经,通过开放式互动学习拓宽视野、夯实基础。
同时,建立“学研用”闭环机制,鼓励青年干部在《南方日报》《江门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文章,5篇党建信息被相关平台采用。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门共学’打破了‘体内循环’,让学习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有效筑牢社科工作思想根基。”
查改维度
“开门问效”提升工作技能
作为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市社科联通过建立有效可行的闭环机制,推动社科工作者从“坐而论道”转向“起而行之”。
为提升服务效能,市社科联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等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建立“需求清单—服务清单—成效清单”闭环机制,着力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
针对工作中存在不足,市社科联精准制定17条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并定期督查落实。同步制定《江门市社科联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开门问效’就是要‘真听意见、真查问题、真抓整改’,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能力得到提升。”
实效维度
“开门聚力”增强服务效能
市社科联以学习教育凝聚共识,推动社科界从“分散研究”转向“集群作战”,通过“开门聚力”增强服务效能,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
聚焦“中心工作”抓咨政。有效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围绕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撰写《关于江门市投资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深化改革的建议报告》等13篇咨政报告,为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力量。
聚焦“民之所需”抓普及。聚焦打造江门“10张城市文化名片”,用好社科普及周、侨都文化讲坛等品牌,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全市70个省市社科普及基地和7个业务主管社团共开展精品讲座105场;“社科普及矩阵”围绕“书写深江‘牵手’”主题举办活动超600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
聚焦“外联内育”抓队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市社科联制定专家库管理制度,柔性引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外市社科专家329名,遴选本地专家94名。同时通过制定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队伍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显著增强,以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先后1人获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个社团获评“全国先进社科组织”,2人获评“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党员干部结构持续优化。
市社科联将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服务地方决策、普及社科知识、建强人才队伍的实际行动,为江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开放、务实、聚力是我们工作的关键。”市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开门教育”三维度,推动社科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