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出席人员各抒己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通讯员 杨双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各国都加快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战略部署。我国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问题:202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了全面部署。
8月22日,市政协“委员议事厅”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组织江门市、蓬江区两级政协委员和市政协智库专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代表、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等在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齐聚一堂,围绕江门教育实践基础与成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才培养等内容展开协商,共商如何为教育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凝聚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共识。
探讨趋势 分享经验
人工智能到底给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目前我市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探索成效如何?在市政协“委员议事厅”协商议事现场,这一话题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被纳入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近年来通过强化资源建设、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活动、实施“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工程”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们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模块,截至目前已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近35场,共培训教师4.6万人次”。
今年刚参与过相关专题调研的市政协智库专家、五邑大学众创空间大数据团队负责人郝锐认为,教育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也是人工智能应用重要的落地场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助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制定独特的教学方案,同时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他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这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目前我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多元化探索。议事现场,市县两级政协委员与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积极互动,深入了解我市改革经验做法。
蓬江区全面启动“AI+大数据”高效课堂重构与“科学素养培育”项目化课程建设两大行动,以少科院机制为纽带,构建起“课堂变革—课程创新—生态重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体系。2024年,蓬江区成功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实验区”。
鹤山市创新探索并实施7年不断更新迭代的贯穿小学到高中全学段、连接课内课外的“AI+三级”(个人—班级—校级)艺术素养评价机制,目前艺术素养测评系统在辖区74所中小学应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实现了“监测—诊断—改进—反馈”的智能闭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具体到学校层面,我市也涌现出一批可借鉴推广的探索案例。江海区景贤小学构建了“MLW”数智模式,利用客观数据进行智慧决策,借助强大的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校园体系,推动跨学科课程建设、教育管理等。“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在管理效率上,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处理时间缩短了约50%。”该校校长莫斯汝说。
范罗冈小学则通过构建“意识普及”与“实践探索”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教学实践。“在深度实践层面,我们将AI教学与真实问题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项目式学习,如开发基于情绪识别技术的学生关怀系统、设计用于与聋哑人沟通的手势识别应用、构想智能垃圾分类方案等,加强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该校党委书记陈国柱介绍道。
协商建言 凝聚共识
尽管人工智能给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不少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仍存在担忧。在教研员代表刘民毅看来,在人工智能教育推进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尤为重要,“有时人工智能并不能准确地提供内容,提高对内容的判断能力是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学习的关键”。
范罗冈滨江小学教师唐玉艳提出了类似看法,她担心学生用人工智能走“捷径”,比如直接让人工智能写代码、做创意作业,弱化自身思考,“所以课堂上要时刻引导‘AI是工具,不是答案’,但监督难度大,怕培养出‘依赖型学习’”。
市政协智库专家、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蔡勇认为,人工智能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要掌握好平衡点,一方面要让人工智能成为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丧失学习主动性。“关键是要坚持学生主体性,老师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的内核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蔡勇说。
“人工智能不能替代老师,定位还是辅助,但学科老师要用好这一红利。”市政协智库专家、市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协会会长王建生建议,市级层面可以建立各学科的专业群,打造资源共享的精品专业课程,包括教案、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减少因老师水平不一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在人工智能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内容。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校长麦剑平在现场听了市政协常委、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强分享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项目的成功经验后,颇受启发。“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企业展开合作,譬如在寒暑假中让老师到高校和企业进行实训,把在实践中学习到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麦剑平的建议,也得到了在场大部分老师的认同。
针对委员、专家、教师、家长关注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热点话题,市人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就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现场进行了回应。例如,针对政企校协同的建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推动校企共建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同时鼓励企业面向中小学有序开放研发实验室、创新中心等设施,促进教学资源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