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在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我市以政府采购领域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模式优化,持续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着力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
从医疗设备采购的绩效前置管理到框架协议采购的破冰实践,从带量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到绿色采购的生态引领,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提升了我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入推进制度创新
破解采购效率难题
在当前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下,我市针对部分医疗设备采购领域存在的“预算虚高”“参数定制”等问题,通过建立“绩效+采购”联动机制,推动财政资金使用从“程序合规”向“绩效优先”转变,实现财政性资金提质增效。
具体而言,为构筑制度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我市建立了“单位自评—部门复审—财政重点审查”的分级审查体系。由预算单位进行初审,从项目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合规性等五个维度开展自评;对100万元以上项目,由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专业复审;对1000万元以上项目,由财政部门开展重点审查。
与此同时,我市优化闭环管理架构,从操作规范、执行细则等方面出台了《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重大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审核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构建“制度体系+规范流程+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框架。采购绩效管理从“事后评价”转向“事前控制”,将绩效评估结果纳入采购预算指标控制,同时建立节约资金激励机制,将政府采购节约资金与下年度预算挂钩,形成“需求编制—绩效评估—资金安排—效果反馈”的完整管理闭环。
在优化评估支撑体系方面,我市组建了由行业部门、采购单位等行业骨干构成的50人专家库,对重大医疗设备采购全过程进行咨询;采购单位可根据项目需要,通过政府采购专家库随机抽取省内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构建包含成本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等在内的标准化核心指标体系,对设备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及预期收益进行量化分析。
此外,我市强化数字监管平台,通过对接“广东省政府采购网”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动态监控,建立起“红黄灯”三级预警机制,减少人为干预因素,提升透明度,降低廉政风险。
据了解,针对工程造价评审服务“频次高、额度小、重复性强”的特点,江海区财政局主动跳出原有采购模式的局限,深入研究最新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在全市率先采用框架协议方式开展工程造价评审服务项目采购。该项目于2024年12月启动筹备,2025年7月圆满完成,为全市同类采购提供了可借鉴的“江海样本”。
据悉,本次框架协议采购吸引42家企业登记参与、29家企业积极响应,最终确定12家优质供应商入围,全过程操作可追溯、可核查,真正让政府采购在阳光下运行。
优化采购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市财政局深入贯彻中央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精神,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勤俭办事业、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拓展带量集中采购应用范围,缩短采购周期,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带量集中采购工作,有效推动政府采购降本增效。
具体而言,市财政局积极引导鼓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带量集中采购,在预算项目入库评审阶段,汇总分析各采购单位的共性需求,制定带量集中采购方案,形成主管部门和采购单位两级联动机制。督促市、区业务主管部门提前谋划,梳理潜在带量采购项目。对确定实施的项目,制定具体方案,明确牵头单位,指导开展采购工作。
此外,市财政局还积极完善激励措施,建立节支返还机制,将各单位参与带量采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采购单位节约经费、采购结余收回的资金,在支出进度考核时予以剔除。同时对节约成效显著的单位,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时优先保障必要支出。
2024年,我市选取市教育、市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试点,针对系统内共性需求高、标准统一的货物类品目实施带量采购,全年完成教育、应急管理系统带量采购项目6个。在试点基础上,市财政局及时总结经验并向各市直部门和市县推广。2025年新增多所高校参与,并选取物业管理与安保服务等服务类项目开展试点;同时,发展改革部门的部分规划类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食堂食材供应也实施了带量集中采购。2025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带量集中采购项目11个,项目数较2024年全年增长83.3%。
值得一提的是,市县两级积极推进带量采购,其中,新会区联合全区97所公办学校实施教育系统速印纸带量采购,节约财政资金204万元;江海区联合68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展饮用水带量采购,切实降低了日常办公成本。
在强化采购主体联动方面,财政部门通过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完善激励机制等,有效解决牵头单位顾虑。牵头单位主动组织,采购单位积极响应,形成了有效的轮流牵头机制。同时,推动市区两级主管部门探索系统内、跨部门、跨市县联合采购,引导供应商提升质量、降低价格,减少高频次、重复性采购活动,缩短采购时长,提高效率。
在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方面,我市通过精准施策、绿色引领和供需对接三大维度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精准降本机制方面,我市全面实施电子化采购,率先取消投标保证金,鼓励对诚信企业免收履约保证金,鼓励以电子保函替代保证金。“不见面开标”实现全覆盖,远程开标率达100%。拓展异地评标范围,建立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机制,2024年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同比增长233%,有效打破评审专家圈子文化。
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带头践行绿色采购,实施绿色产品品目清单管理,实现连续五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超95%,远高于国家要求,带动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在供需对接方面,我市进一步规范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2024年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合同份额提升至78.26%。大力推广政府采购金融服务,2024年“政采贷”放款金额同比增长57.91%,履约保函替代保证金金额同比激增612.61%。依托省政府采购网,我市建设“制造业特色馆—江门制造馆”平台,提升政府采购供需对接度。
“未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则统一、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政府采购生态体系,推动形成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