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刘文靖
在日前落幕的“建续文脉·行以致远”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把脉开方”。这场“干货”满满的大会,为这座坐拥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两项世界遗产的千年侨乡,正式按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加速键”。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申名”)既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积极响应。
为何“申名”:守文脉与促发展的必然之选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江门“申名”既是顺应国家文化战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必然之举,亦是讲好江门故事、唤醒文化自信、守护好精神家园、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
从城市发展维度看,江门亟需通过“申名”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江门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却长期未能将其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申名”,江门可以系统梳理和保护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正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中枢所言,以申报促保护是城市重新认识自身、实现内涵升华的重要契机。他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本就开放且动态,鼓励更多城市深挖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表达形式,方能更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其独特的侨乡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申名”能让侨乡文化得到更系统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申名”之基:“侨”文化的独特与丰厚遗存
行走在江门,俯仰之间皆可见历史印记。这座城市不仅历史悠久,更兼具明显的区位优势、多元的文化积淀和突出的文化价值。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独特的侨乡文化魅力,让江门“申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江门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独特的侨乡文化。江门是中国唯一拥有两项与华侨相关的世界遗产的城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评价:“开平碉楼堪称‘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活化石’,兼具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
而在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16万件侨批当中,江门占了5万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广东省超过44%的骑楼集中在江门,骑楼不仅是侨乡特有的建筑形态,更是海外侨胞与家乡情感联系的重要符号,是江门作为传统侨乡的实物见证。
除世界级遗产外,江门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亦数量可观。据统计,江门现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17个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89处历史建筑、1770处不可移动文物,以及众多侨界名人故(旧)居,展现了江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
再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门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9人(其中国家级6人),在广东省位居前列。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广东音乐、荷塘纱龙、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涵盖了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江门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吴庆洲总结称,江门“申名”的核心底气,源于其“中国侨都”的独特身份,从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到资源禀赋,江门完全具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打好“侨”牌:持续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近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围绕“申名”目标,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活化与利用共进”,以“绣花功夫”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留下了诸多扎实的实践印记。
江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并成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席会议办公室,建立多部门常态化联络机制。目前,全市已完成历史文化遗产评估及名城保护规划初步成果,蓬江长堤、新会学宫等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报省审批;《江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被列入2025年政府立法调研项目,为历史文化保护筑牢制度根基。
实体保护修缮方面,江门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完成200多栋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投入近60亿元实施赤坎华侨古镇“绣花式”微改造,完整保留了20多万平方米的百年骑楼和碉楼建筑;同时顺利完成真九聂公祠、荫诒学校修缮工程,并先后修缮德循林公祠、新会书院、向秀丽塔、耀台马公祠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让承载侨乡记忆的老建筑重焕生机。
此外,江门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慈善基金,构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侨胞捐赠”多元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超1300万元用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
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成效凸显。江门积极培育“非遗+旅游”“侨批+文创”等融合业态,推动侨乡文化IP“出圈”出彩。2025年春节期间,江门历史文化与文旅相关话题全网曝光量超2亿人次;“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82.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6亿元,历史文化保护与文旅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一日之功,未来之路仍需稳步前行。
五邑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张国雄认为,江门应始终围绕“侨”文化这一最大优势与特色,从遗产保护、价值阐释、功能融合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申报体系。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申报成功率,更将为城市打造一张具有中国意义、岭南气派、江门特色的文化名片,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市民归属感。
赵中枢指出,对江门而言,近现代历史是其显著优势,红色文化、对外交流史等领域仍有较大挖掘空间。他建议江门进一步加强遗产价值的梳理与阐释,注重历史与当代生活的融合,让文化遗产真正服务于人民,成为市民认同感和幸福感的源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擦亮金名片’的过程,应通过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持续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赵中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