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江门站展览昨日(8月29日)开幕,在江门共展出图片310多张、展品40余件(套),其中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司徒丙鹤《在星岛日报的一场战斗》手稿复印件、1947年《耕耘》杂志等均为首次对观众展出。展览还通过深度融合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亦称省港秘密大营救,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前后,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周密部署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具体组织实施的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并将他们平安送到东江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的一次秘密行动。此次大营救跨越粤港澳三地,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保存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建设新中国意义深远。
此次展览分为“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
省政协文史馆副主任陈宣中介绍,江门是大营救西线的重要节点,梁漱溟、夏衍、范长江等 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曾在此登陆和经停,“江门也是大营救行动中参与营救组织的陈秋帆、黄高阳等爱国人士的故乡”。
在这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有10位被营救的文化名人来自江门,分别是黄新波、李少石、司徒美堂、胡蝶、戴爱莲、黎民伟、刘思慕、司徒慧敏、卢敦与关文清。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特设“政协印记”展区,生动展现了与大营救紧密相关的100多位关键人物的主要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其中,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多达12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下旬。
(文/图 皇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