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如今的江门开平塘口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镇”,而当初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塘口墟,也已变成2000余名青年扎根的创业热土。这样的蝶变,正是江门以农文旅融合激活返乡入乡创业活力、带动就地就业的鲜活写照。
近年来,江门以“百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进开平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充分发挥“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资源优势,以产业振兴带动返乡入乡创业,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催生了一批具有开平特色的创业项目,初步形成返乡入乡创业品牌效应,有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江门市返乡入乡创业代表谢沃根说,“现在广东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让塘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这片土地大有可为。”
双平台驱动
筑牢创业发展根基
在推动返乡创业工作中,江门注重平台搭建,通过“硬”“软”双平台协同发力,筑牢创业发展根基,让创业梦想有处安放、有径可循。
在“硬”平台建设方面,开平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基础上,打造了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江门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该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免费办公场所以及资源对接渠道,助力入驻企业以“总部+项目”模式落地发展。截至目前,累计进驻创业团队64家,其中52个项目已在外稳定经营,带动就业238人,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区域就业近2万人次,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良好发展态势,促进企业在开平各个乡村落地开花。
“软”平台建设同样成果丰硕。江门连续多年举办各类赛事,挖掘具有创新性及成长性的项目和企业落地开平,吸引了超600个创业项目报名,其中港澳台、海外项目83个,涌现出众多优秀创业项目,如澳门青年黎正文搭建的江澳艺术创意孵化平台以及香港青年谭国馨打造的“鹅们藏宝图”项目等。
“我们的项目起初鲜有人问津,参加创业大赛获奖之后,项目曝光度显著提升,不少资源主动找上门来。”谭国馨感慨道,“真的很庆幸来江门开启我的创业之路。”
此外,江门还积极打通创业人才交流渠道,组织本地创业团队前往香港、澳门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并邀请澳门文创中心、香港青年学生到开平进行实地互动交流,累计接待创业交流团体超150批次,参加人员超7500人次。
“三有”服务加持
构建优质创业生态
为让返乡入乡群体安心创业、舒心发展,江门推出“三有”服务体系,全方位构建有温度、有活力、有保障的优质创业生态。
服务“有温度”。江门为返乡入乡群体提供贴心、精准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和帮扶,例如开展就业创业训练营等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活动,以及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服务“有渠道”。江门积极拓展创业信息获取和资源整合渠道,搭建合作交流桥梁。近年来举办创业青年说、创业集市等就业创业交流活动,促进返乡入乡群体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线上线下累计参加人数达2.6万人次。其中,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组织进驻企业参与活动,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青年宣传开平的创业环境和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创业青年来开平发展。
服务“有质量”。江门加强创业项目的跟踪评估,不定期开展电商直播带货、商事法律讲座等创业实践活动,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反馈机制,确保更多专业化、有实效性、高质量的服务措施落地见效。
此外,据统计,2023年以来,江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7亿元,就业创业补贴2.33亿元,惠及企业1.5万家次、劳动者9.28万人次。
龙头项目引领
激活产业集群效应
单个项目的微光或许弱小,但产业集群的光芒足以照亮整片乡村。
江门着重发挥龙头项目就业容量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活产业集群效应,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促进初创项目集聚以及快速发展。例如,赤坎镇依托赤坎华侨古镇的带动作用,成功引进鹰村田园综合体、“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夜经济项目等一批农文旅项目,有效激发了当地的就业创业活力,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实现组团式发展。
另外,江门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品项目,营造浓厚的创业就业氛围,吸引青年返乡入乡。以塘口镇为例,该镇以产业振兴反哺乡村发展,推动空间、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吸引了文旅影视、生态农业等各类创业项目聚集。
作为返乡入乡创业代表之一,谢沃根在塘口成功打造了凤仪里旅游区、乡遇民宿、半亩方塘民宿、塘口家宴等多个项目。其中,凤仪里旅游区每年客流量达30万人次,为当地创造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项目现在的员工里超过90%是塘口本地人,一半以上是大学毕业生。”谢沃根说,以前村里都没几个年轻人,现在回到家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