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继红(右)采访王贻芳院士。受访者供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近日,全球首个建成的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同步,全景记录这一“大国重器”诞生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以下简称《微光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中国作协会员、江门市文联原主席、《微光志》作者尹继红历时3年多,10余次深入地下700米的实验现场完成了一场“追光”之旅,并凝铸成这部近20万字的纪实之作。
“当得知这个世界级科学装置落地江门时,那种激动如同发现宝藏。”尹继红抚摸着新书封面感慨道。在江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及开平市委宣传部、开平市文联支持下,他采访近百位科学家与建设者,最终将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定格于文字。“就让《微光志》翻动的书页,为这项伟大工程献上最虔诚的掌声吧!”
深入地下700米“追星”
《微光志》全书共10个章节,层层递进,从《江门接棒》的使命承继,到《静候着 在这捕光圣殿》的蓄势待发,完整记录了江门中微子实验从构想到建成的17年历程。
“接触之前,我甚至分不清它是属于基础科学还是应用科学。”尹继红坐在堆满资料的书桌前,坦言自己最初的知识短板,但真正吸引他的,是更宏大的事实,“国家如此重视,全球顶尖科学家投身其中,这关乎人类文明进步。”这份价值判断,点燃了他的使命感——为这座建于地下700米的“大国重器”书写建设纪实。
对于尹继红而言,这项扎根“第二故乡”江门的世界级科学工程,本身就能让他感到骄傲与激动。“人类对‘幽灵粒子’研究的新突破,将从打石山下开始。作为记录者,我同样心潮澎湃。”
潮湿闷热的隧道、巨大精密的部件、金属与尘埃的味道,构成了尹继红与科研人员与一线建设者对话的“采访间”。“他们远离家人,在大山深处,做着‘要写进人类教科书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的这句话,也被尹继红写入书中,成为这群在地下700米处默默耕耘,只为捕捉宇宙一丝微弱闪光的科学之星的精准注脚。
“这本书不仅是对事件的记录,更是献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礼赞,也是我一次虔诚的‘追星’。”尹继红说。
院士把关助力跨越“壁垒”
然而,“追星”之路布满荆棘。
横亘在尹继红面前的,是由粒子物理等庞大艰深的内容构成的“壁垒”。“科学家们总是会迅速进入专业领域,术语频出。”一次令他“云里雾里”的采访,整理消化所耗费的时间往往是平常的十几倍。
这位“物理小白”,选择了最朴素的突围方式——以勤补拙。尹继红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料,随时记录疑问,并与项目核心科学家保持联系。“中心探测器负责人衡月昆等人成了我的‘线上导师’,他们总是会热情地为我解答。”这份接纳与支持,成为他一路前行的动力。
最令尹继红动容的“破壁”时刻发生在2025年春节。怀着忐忑的心情,他将初稿发给王贻芳审阅。春节刚过,王贻芳便约他见面,一同带来的厚厚的打印稿上,布满了以铅笔书写的修改和批注。“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流了出来。”他说,这份由顶尖科学家亲笔校对的书稿,其分量远超文学本身。
王贻芳不仅亲自校对,还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作序。尹继红觉得,“收到白院士所写的序言,3年多来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作者倾注心血、科学家严谨把关,让《微光志》成为目前记录江门中微子实验这一“大国重器”诞生历程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文学作品。
记录鲜活人物与动人故事
在尹继红看来,书名《微光志》意蕴深长,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大量中微子穿过探测器时,极少部分会与液闪反应,产生极其微弱的光。这一点微光,就是我们多年来追寻的终极目标。”他说。
在尹继红笔下,“微光”超越了物理特性,升华为磅礴的精神象征,“17年来,700多名科学家及大量建设者默默建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微子液闪探测器。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束‘微光’,汇聚成星”。
这“微光”,是科学家们在远离繁华、忍受极端环境(无空调、无抽风、无信号、95%以上湿度)的漫长坚守;是建设者拧紧的每一颗螺丝、铺设的每一根管线所凝聚的巨大奉献;更是人类面对浩瀚宇宙,永不熄灭的求知之火。“每一个人的‘微光’,可能就是解开中微子之谜的钥匙。”尹继红说。
翻开《微光志》,无数具体而震撼的画面被熔铸于字里行间:
王贻芳院士系着安全带,攀爬在几十米高的探测器网架上工作;
科学家Paolo在疫情期间辗转近两个月从意大利来到现场,只为调试关键设备;
高能物理学家李小男坚守大山十年,从研究者“变身”为事无巨细的“包工头”;
总工程师马骁妍领着年轻科研人员,每年在地下深处创作一首歌,那一曲唱着“静看这月光在脸上倾洒,盼你无恙笑看绚烂烟花”的《JUNO的星空与浪漫》,让尹继红“单曲循环了一个晚上”;
还有“钱森的地下室”“秦中华两口子的‘宝贝黄金瞳’”“衡月昆的有机玻璃球”“何伟的二手‘雪佛兰’”……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束束照亮地心与科学的“微光”。
以“微光”传奇献礼“科学春天”
2025年8月,当《微光志》的书页随着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的启动轰鸣而翻动,尹继红胸中奔涌起最深沉的情感——敬仰与自豪。
尹继红的敬仰,投向那群朴素而执着的“追光者”。“3年来采访近百位中外科学家,彻底重塑了我的认知,”他感慨道,“他们在人迹罕至处求解世界级难题,其信仰之高远朴素,其精神之纯粹执着,令人动容。”尹继红期望《微光志》能成为一座桥梁,引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仰望这群真正闪耀的星辰”。
尹继红的自豪,根植于脚下的土地与中国科学事业的腾飞。“20年前王贻芳院士归国之时,中国在中微子领域几乎寂寂无声;10年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为我们赢得了国际话语权;今天,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成,让我们站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尹继红的声音充满力量,“从人才匮乏到跻身世界中坚,这就是中国科学的‘春天’!《微光志》所记录的,正是一朵亮丽的‘报春花’。”他衷心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后,能为祖国的“大国重器”与蓬勃的“科学春天”感到自豪。
扎根侨乡二十余载,尹继红的笔尖始终追随着这片热土的脉动。“与江门的相逢,是我一生的幸运。”未来,他的目光将继续聚焦于那位于地底深处的“追光圣殿”——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文字为炬,照亮更多穿透地层的“微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