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这里每一块砖都在说话,触摸南楼墙上的弹痕,我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当年七烈士的呐喊。”不久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唐国政深入江门开平塘口镇进行创作采风,在侨乡的阡陌巷弄间追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当他在“IE公社”与老人促膝长谈,在碉楼群落的青砖黛瓦间驻足凝望,创作灵感如泉涌般迸发,万言文稿一气呵成,通过文字与侨乡历史邂逅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共鸣。
走进开平寻找历史“活标本”
笔名“水边梳子”的唐国政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他延续军人情怀,开始进行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今年5月,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启动,并发起“无界创客”招募计划,诚邀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唐国政受邀参加“IE公社”的开幕仪式,来到这个碉楼林立的小镇。缘分如此奇妙,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唐国政正在创作一部抗日历史题材作品《定风波》,开平籍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是该作品的创作原型之一。“我需要了解真实的抗战历史,剖析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创作的支撑。”
最鲜活的史料不在纸堆,而在街头巷尾。在塘口采风创作的日子里,唐国政走进立园、赤坎华侨古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司徒美堂故居等地,被其厚重历史“击中”。“知道过去,才能知道未来。没来过,开平只是书里的坐标;来了,它就是活着的档案馆!”
唐国政常在村口树荫下与闲坐的八九十岁阿婆聊天。“听她们用蹩脚的普通话讲述当年事,哪怕听得很吃力,也觉得无比珍贵——她们是真正的历史‘活标本’。”这种面对面的口述历史,唐国政认为是网络图片或他人转述无法替代的,“穿透纸背的质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
这些鲜活的口述史料与沉浸式的场景体验,化作唐国政笔下文字的坚实根系,让侨乡的故事在小说中蓬勃生长。创作灵感如泉奔涌,下笔如有神助,酣畅淋漓的写作状态让他由衷赞叹:“这是个有文韵的地方!”
在侨乡见证文化的破界融合
网络文学在20年前初兴,掀起全民创作潮。唐国政仍记得他在天涯论坛笔耕的日夜:“那时满屏催更的跟帖,成就感很足。”
潮水终会沉淀。当读者历经10余年成长,对文字厚度的追求更强烈,促使创作者深耕文字内核。“如今买我实体书的,多是网上看完来收藏的老读者。”他见证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加速融合,也在这融合中完成自我蝶变,开始尝试执笔历史写实小说。当笔锋转向抗战英雄,唐国政指尖悬在键盘,如执千钧。“既畏笔力未逮,愧对那些峥嵘往事;又恐文字轻浮,难受岭南英灵重托。”
正是这种对文学深度的坚守,使唐国政对当下的“快餐文化”心存隐忧:“3分钟讲不清辛弃疾词里的金戈铁马。快餐式表达,恐伤少年心智。”
而在开平碉楼的斑驳砖墙间,他发现了文化破界融合的另一种可能。开平塘口“IE公社”的百元创作公寓政策,被他视为文化活化的密钥:“这个政策把作家、数字文创人、新媒体从业者‘捆’在一起,碰撞出新火花!”在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他看见跨界火花点燃乡村文化的新生。江门侨文化资源构筑的“天然桥梁”令他振奋:“创作者可以在这里汲取灵感,探索创作,侨乡文化也因我们的到来焕发新生,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