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参与援建的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
□文/图 毕松杰 陈光海
江门和崇左,一座是南海之滨的湾区门户,一座是南疆国门的边陲重镇。源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开展东西部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起,江门崇左开展对口扶贫协作,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分别结对崇左市天等县、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开启跨越“山海”的紧密相拥;2021年起,两座城市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拉开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帷幕。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回顾近5年,江门认真落实粤桂东西部协作工作部署,聚焦平台、产业、民生等方面,携手崇左融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做法,全面深化结对协作,实施帮扶项目245个,助力崇左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694元增加到19190元,增长22.28%;村集体年平均收入从5万元增加到18万元,增长2.6倍……个中体现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千家万户的变化与希望。
同饮西江水,亲如一家人。江门和崇左情同一心、共同努力,协作新模式不断涌现,共建新平台不断落地,发展新成果持续显现,共同谱写一起向未来的“山海情”。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高水平合作共建江门(崇左)产业园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市场,中国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沿边产业园区建设,把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有序推动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2023年5月,广西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获批。崇左市作为中国通往越南乃至东盟的陆路黄金通道,进出口总额连续14年排名广西第一,被誉为“中国边境贸易第一大市”,辖内的凭祥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由凭祥产业园区综保(自贸)片区、夏石片区、宁明片区三个片区组成。
2023年9月,江门党政代表团赴崇左考察交流。其间,江门牢记“国之大者”,力求更加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创新协作发展模式,首次提出“参与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得到崇左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同月举行的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江门和崇左就首次以共建沿边产业园区为主题“联袂”亮相。仅一个月后,江门崇左两地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江门(崇左)产业园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以“园中园”形式,在凭祥产业园合作共建江门(崇左)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启动区5平方公里,为新征程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全方位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合作共建以来,两市创新东西部产业协作模式和粤桂协作资金使用方式,连续两年每年统筹4500万元粤桂协作资金投向园区,在江门(崇左)产业园建设面积达2.16万平方米的标准工业厂房,有序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东盟特色产品加工、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大力建设面向东盟产业合作集聚地和粤桂产业合作示范平台。”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在2024年度国家东西部协作成效考核评价中获农业农村部好评。
走进江门(崇左)产业园,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其中由广州晶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晶优电子芯片原子钟及配套晶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原子钟、谐振器、振荡器,预计达产后年产值1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约200人。“晶优电子项目的引入,对于凭祥产业园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园区内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作为业内知名企业,晶优电子在晶体振荡器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入驻凭祥产业园不仅能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还为日后的产业汇聚打下基础。”江门(崇左)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粤桂协作,既是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短短两三年,江门(崇左)产业园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勾勒出新时代沿边开放的蓬勃发展画卷。
产业协作硕果累累
助力崇左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晨光熹微,宁明县城中镇纳利村村民蒙素华踏着露珠走向纳利村星油藤时代大健康产业基地,指尖翻飞间,芽叶肥硕、色泽翠绿的星油藤叶落入竹筐。“以前哪敢想月入3000元的日子?”蒙素华轻轻擦拭额角的汗珠,笑颜在朝阳下不禁展开。
星油藤被誉为“植物脑黄金”,在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有巨大潜力。“近年来,江门、崇左两地以新会陈皮与星油藤产业融合为纽带,以新会陈皮‘三产融合’经验为蓝本,首创‘陈皮+星油藤’健康产业协作,投入超千万元开展粤桂协作(江门—崇左)沿边大健康产业项目,打造特色健康产业链,涵盖育苗、种植、加工、产品营销、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6月,宁明星油藤种植面积约3067公顷,带动1万余户农民增收,户均最高增收4万元。
这场跨越千里的产业“联姻”,江门带去了3件“嫁妆”。“一是投入真金白银帮助当地构建产业链,二是引入新会陈皮龙头企业助力产业提质升级及研发‘陈皮+星油藤’产品,三是链接大湾区市场网络形成‘宁明种植+湾区销售’闭环。”新会驻宁明粤桂协作工作组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新会陈皮行业的“顶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门丽宫侨宝陈皮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两地产业共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星油藤有降尿酸的功效,新会陈皮则是和药之首,二者融合后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今年5月20日,宁明丽宫粤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并迎来首批融合两地特色的陈皮星油藤产品,新落成的粤桂协作陈皮星油藤展示中心同步启用,集中展现两地产业联动的创新实践。8月10日,陈皮星油藤茶、小青柑星油藤茶等系列产品首次登陆广州北京路商圈……两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产业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崛起。
2021年以来,江门崇左两地产业协作进展顺利、硕果累累,成功打造一系列粤桂协作优秀案例:大新新材料智造产业园创新模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来自深圳等东部地区的优质电子加工企业10多家,引进投资约40亿元,5家企业列入广西“双新”项目,在深圳等东部地区与大新县之间建立起产业转移新通道、新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转移合作典型模式案例,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产业园;江门甘牛(集团)龙州养殖总园、天等县蔗叶养牛产业园依托甘蔗尾叶资源,建成贯通“一株蔗、一头牛、一杯奶”的生态循环全产业链,为172个村集体增收1712万元,惠及4万名农民群众;瞄准大湾区巨大消费市场,江门推动3家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省市供销系统与崇左对接,组织发动崇左123家企业参加展会70场,助力星油藤、水牛奶、坚果、精制糖等崇左优品畅销湾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我市突出产业协作,积极运用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建成大新新材料智造、崇左—江门大健康等产业园15个,引导63家企业到崇左投资兴业,投资额达74.76亿元,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近3200个,助力崇左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新时代江门崇左“山海情”。
深化社会事业协作
不断提升崇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我要用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从最初只支教2个月,到3次申请延长,来自江门的粤桂协作支教教师龙超洪“三离三留”,最终选择留在大山、扎根天等,为东西部协作写下了令人动容的一笔,赢得大量学生的认可与感谢,也激励越来越多江门的老师奔赴崇左教育一线。
2023年8月,新会第一中学教师吴俣离家远赴宁明县,来到宁明中学担任高三语文老师。经过一学年的拼搏奋战,吴俣的付出有了回报——高考放榜日喜报连连,他任教的班级有45名学生上本科线,他所在的宁明县更是创下近30年来高考的最好成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累计选派江门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支教教师156人次,组织崇左青年骨干教师到江门学校跟岗锻炼357人次,援建中小学校16所,受益学生超6万人,2025年崇左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为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更美好的明天。另外,我市还开展医疗人员组团交流544人次,援建医院3家,协作共建龙州县水口镇“国门示范卫生院”,提升卒中、胸痛、妇幼、中医药等方面医疗水平,惠及中越边民。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就业是头等大事。今年8月8日,“天等之家”蓬江服务站正式揭牌启用,标志着省级标准化公共服务载体——蓬江区产业园就业驿站在深化粤桂劳务协作、精准服务来蓬务工人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驿站已归集园区重点企业超4000个岗位,举办了7场招聘会,聚焦岗位对接、技能提升、生活融入三大核心功能,将求职者引进来,帮助其住下来。”就业驿站负责人彭洁说。
近年来,我市创建“桂人到江”工作品牌,共建就业基地17个、帮扶车间50个,开展技能培训96期,累计帮助14.7万名崇左技能人才就业,目前有1.17万人在江门从事智能制造、新材料、银发经济等领域工作,输送超1000名广西籍技能人才到港澳就业。粤桂协作通过转移就业促进劳动力增收致富、提升技能水平,同时为两地产业互补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江门崇左两地积极推动文旅消费协作,融合“壮美广西”与“侨乡文化”,推动“花山岩画+开平碉楼”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合作联动,深化客源互送共享机制,让更多中外游客更好地领略骆越文化、华侨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成宁明珠连村等特色乡村9个,实施农文旅融合项目13个,引进秘境丽世等乡村精品民宿33间,助力崇左市旅游人数突破5640.8万人次,成为广西第三大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