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创园夜市日均客流量已达6000人次,在侨乡的夜间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张茂盛
傍晚时分,去摩创园逛夜市吧!
作为北郊夜市的升级版,8月8日至9月8日这一个月间,摩创园夜市凭借日均6000人次的人流量,在侨乡的夜间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昔日拥堵扰民的街头夜市,到如今秩序井然的网红打卡地;从搬迁之初,虽首日、首周人气火爆却难逃“好快会执笠(关闭)”的唱衰,到如今依旧热度不减,甚至聚拢起更旺的人气,辐射至义乌小商品城周边——至少以这一个月的时间为标尺,这次搬迁是成功的,更为城市治理提供了一个范例。它清晰地证明:民生需求与城市管理并非对立关系,通过创新治理方式完全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当“烟火气”遇到治理难题
北郊夜市曾是江门夜生活的标志性存在。每当夜幕降临,130多个流动摊贩便聚集在天龙一街,形成了一条热闹的宵夜街。这里充斥着市井气息,也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
但问题随之而来。狭窄的老街无法承受巨大的人流车流,公共停车位被长期占用,环境卫生问题突出,油烟噪音扰民投诉不断。周边居民既享受家门口的便利,又苦于其带来的困扰。仅今年上半年,环市街道收到关于北郊市场周边区域流动商贩影响交通、环境卫生的投诉就有60份。
“烟火气”vs“清净感”,“民生就业”vs“市容秩序”,都是重要的民生需求,但当它们相互之间发生冲突,如何才能让它们实现兼容,对城市管理者来说,这向来不是一道易解的题目。
传统的治理思维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即:要么只顾“前半篇文章”,强力清退,还路和清净于民,但对摊贩新的去处却“力不从心”;要么“仅有一只手硬”,放任自流,尊重了摊贩的就业需求,却忽视了居民长期不堪其扰的痛点。
然而,针对北郊夜市搬迁问题,江门选择了“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推动搬迁,守护居民的生活环境,又要找出新地方,保住摊贩的生计,还要打造新场景,提升城市品质!
这背后,有决心,也有智慧,更有情怀。
从对立到共赢的实践
江门的破题之策,藏在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中。
在空间维度上,有关部门跨区域寻找解决方案。环市街道坚持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赴佛山南海、东莞东城调研取经,通过“引摊入点”妥善化解北郊夜市流动摊贩问题,让小商贩的“生计需求”与市民的“消费需求”、城市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在主体维度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模式。7月21日的摊贩座谈会、多次的实地考察调研,让摊贩从治理对象转变为参与主体。这种角色的转变,奠定了搬迁工作的民意基础。
在时间维度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从6月启动摸排调研,到8月正式搬迁,两个月的过渡期给予摊贩准备的时间;试运营期间的免租金政策,更让摊贩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暖意。这些细节,让治理少了冰冷的棱角,多了体谅的温度。
在这群摊贩中,有本地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也有中老年灵活就业者。每个“炉火”的背后,是民生的温度,是城市最接地气的“就业蓄水池”。江门的治理智慧,正在于既正视夜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看到了背后关乎民生的就业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民主协商,最终找到了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办法。
城市温度具象化了
搬迁之后的摩创园夜市,一开始并不是没有“槽点”,比如油烟、拥挤、嘈杂等带来的体验不佳感,进而引发了不少担忧或“看衰”,比如“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煤气罐安全有没有人管”“人气火爆能持续多久”等,这在本报关于摩创园夜市首日、次日、首周的相关报道的评论中可见一斑。运营方、政府部门、流动摊贩们看到了这些声音并采取了相应行动。
运营方安装高效排烟系统,解决了油烟扰民的突出难题,规范的消防设施、防爆装备、高清视频监控消除了安全隐患,800多个停车位让“转圈找位”及引发的“堵车焦虑”成了过去式。更有相关部门的常态化监管,让商家“开门有规、经营有尺”,维护外围停车秩序,也让消费者吃得安心、逛得舒心。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这场夜市搬迁激活了城市的多重活力。摊贩们告别了“打游击”的不安,有了稳定经营的底气;原夜市周边居民恢复了宁静的生活空间,不必再为噪声油烟烦恼;城市则新增了一处夜间经济地标,让旧工业区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而政府的治理效能,也在这场实践中得到百姓的认可。
如今的摩创园夜市,日均客流量达6000人次,不仅吸引了原北郊夜市的摊主,更迎来了其他区域甚至外地的创业者。摩创园于是拓展区域,容纳更多摊档、植入文娱活动,丰富消费场景。与此同时,上百个摊贩前来蹭人气流量,将小吃摊摆至江门义乌小商品城一带,每逢夜幕降临,就“流淌”起一道长达1公里、兼具秩序与活力的“民生烟火彩虹”。
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本质上是城市温度的具象化:尊重普通人的生计,包容市井的烟火气,坚守必要的秩序感,让每个群体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