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人才与用人单位开展“面对面”对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9月8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江门市博士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暨‘十城百校’百名博士江门行”活动在江门双碳实验室园区内启动。江门以更加开放姿态发出“招贤令”,邀请全球100名博士、博士后齐聚侨乡。
两天时间里,活动聚焦“双碳”、生物大健康领域进行交流和成果分享,组织博士人才与江门35家重点产业企业对接交流,开展江门文化行“Citywalk”,为江门打造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注入强劲动力。
制造业大市的人才渴求
江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腹地、丰富独特的侨务资源以及极具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成本,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赢得主动,抢占先机?梁启超先生早已给出答案——“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作为广东传统工业基地和新兴产业战略要地,江门布局了广东省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急需高端人才支撑。全市拥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所高等院校和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主任王霄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江门的博士后工作:“近年来江门市持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为博士后提供从进站到出站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促进博士后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全国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江门样本’。”
活动现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锐楼介绍了江门产业发展、人才生态、政策扶持,诚挚欢迎广大博士人才走进江门、扎根江门。
“江门正处于追赶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黄锐楼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131家,累计进站博士后超300人,引进博士近1500人、高层次人才1.5万人,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
精准对接促产才融合
本次活动以“产才融合,博创未来”为主题,突破了传统招聘模式,通过部、省、市三级联动,精准聚焦生物医药、材料化学、机械电气三大领域,提前进行岗位挖掘和简历推送,提升人才对接效率。
9月8日对接现场,35家企事业单位提供141个优质岗位,最高年薪达80万元。百名博士与雅图高新、德昌电机、五邑大学、江门双碳实验室等用人单位开展“面对面”对接。上海大学博士张义招与江门双碳实验室“一拍即合”,现场签署入职意向。“江门是一座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新能源领域产业集中,很有发展潜力。”这位梅州籍博士表示,希望能将自身研究方向与江门双碳实验室项目结合,取得新突破。
同步进行的第三届圭峰双碳大讲堂及成果分享会亮点纷呈。李腾飞团队的“温室大棚智能化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彭荣珍团队的“芋健未来——中医药赋能鸡爪芋三产融合”等13项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吸引了约50家企业机构的80名代表参与对接,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江门,加速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门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江门双碳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开放共享、科普宣教联动等领域开展长效合作。9月8日下午,博士(后)们分赴生物大健康、材料化学、机械电气等行业企业走访,实地感受江门制造业的蓬勃活力。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我们在人才招聘方面取得很好效果。”江门双碳实验室主任徐明欣喜地发现,虽然担心过与广州、深圳的人才竞争压力,但借助香港科技大学平台,实验室前年发布招聘公告后,两周内就收到73份博士简历,其中一半来自国际一流大学,三分之一是外籍申请人。
其他企事业单位对政府搭建的引才平台同样给予高度评价。广东华鳌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颜臣透露,去年通过“十城百校”活动成功招聘1名博士后,该名博士负责的研究课题正是国家重点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希望借此活动招聘人才,充实企业技术力量,助力企业及广东省发展。”王颜臣说。
德昌电机带来三类研发岗位,包括机械设计方向、电子软件方向及材料方向。其人力资源经理蓝翠对此次招聘充满期待:“参加活动的博士来自多所优质大学,未来德昌电机将部分研发业务从深圳迁至江门,期待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加入。”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江门文化行,带领博士人才参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梁启超故居,深入了解江门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侨乡独特文化魅力。
目前,省“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已经拉开帷幕,江门将带着全市头部企事业单位,把优质岗位送进全国超百所重点高校。江门人社部门也将建立“人才服务跟踪机制”,持续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对接。
这座孕育了34位两院院士的著名侨乡,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用最大诚意、最优环境、最好服务,成为人才成就梦想的沃土和温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