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局。
在市政协今年的“履职清单”中,助力江门“十五五”规划编制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旨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为科学编制全市“十五五”规划凝心聚力,以“政协之为”服务“发展之要”。
9月15日,市政协助力编制“十五五”规划研讨会暨2025年智库专家座谈会召开,4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市政协智库专家围坐一堂,围绕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话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为江门“十五五”规划编制贡献力量。
聚焦“湾区战略”
为开放发展建言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于去年相继通车后,深江高铁也将于2028年建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江门,迎来抢抓“大桥经济”的黄金机遇。
香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伍俊飞认为,江门可以将与香港在广海湾共同探索建立合作区纳入“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性、牵引性工程,借助广海湾通过科学合规利用香港建筑废料填海所形成的7平方公里土地,探索“港土港用,共同开发”新模式,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发展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国际物流与贸易服务,建设国家级战略开放与发展平台。
“这不仅能精准对接香港拓展发展空间、巩固国际枢纽地位的迫切需求,也能够极大提升江门在大湾区中的城市地位和综合竞争力。”伍俊飞说,合作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不仅带动江门本地产品出口,更会吸引珠西乃至西南地区的货物在此集散,使江门从“通道”变为“枢纽”。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柳智毅对于江门与澳门合作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澳门拥有自由港、单独关税区、中葡平台等制度优势,江门拥有广阔腹地、完整产业链和雄厚实体经济,两地在“十五五”时期能够共同打造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合作不仅只是澳门资本北上,也可以是江门优质国企、民企南下,在澳门设立国际总部、离岸运营中心,共同开拓葡语国家、RCEP和‘一带一路’市场,实现资本、技术、品牌的双向流动,把制度差异转化为开放红利。”柳智毅说。
锚定“高质量发展”
为产研融合支招
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江门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因子,“十四五”规划期间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等,不断释放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
五邑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原教授王建生认为,“十五五”规划期间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将是最火热的赛道之一,不仅是孕育新业态、新增长极的重要引擎,也将成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他建议,政府应加快谋划出台一套专项扶持政策,同时针对性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借助江门市安全应急(政法)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鹏厦机器人智造园等平台载体,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政府可以用好创新技术联盟、产业协会等平台,发挥平台上达政府、下联企业的作用,在招商引资、组织科技攻关、服务产业链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王建生说。
江门双碳实验室作为近年来江门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的成功代表之一,已取得诸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成果。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徐明认为,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江门可以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优势,打造江门“双碳”高端智库,精准对接全国及大湾区“双碳”领域最新政策、前沿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构建“政策-产业-技术”动态匹配的平台。“江门还可以结合工业园区基础,谋划布局省级以上零碳园区试点,发挥实验室技术优势,深度参与市内零碳园区建设,助力打造江门零碳园区示范标杆,并逐步推广至全市乃至大湾区其他产业园区。”徐明说。
不久前,国际上首个建成的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取数,标志着江门在前沿科技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尹继红认为,江门可以尽快启动建设“江门中微子主题科普馆”,并将该项目纳入“十五五”规划。“可以借鉴贵州平塘‘天眼景区’的做法,在江门建立起中国第一座‘中微子主题科普馆’,培育城市文化气质、科学气质,推动全民科普教育,助推江门在科技、文旅等方面实现更大的发展突破。”尹继红说。
围绕“民之关切”
为民生福祉发声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谐,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校长程文海认为,“十五五”时期江门可以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引进和培育康养龙头企业,开发旅居养老、健康管理、中医药等新业态,打造大湾区西翼康养服务高地。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建立托育机构培育、扶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幼托班,并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切实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
江门是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当前,银发经济成为江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市社保局原局长俞雪花认为,江门应以人口研究为基础,完善银发经济政策体系,探索建立银发经济企业库、产业园库、重点项目库等,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应当重点支持刚性需求项目,包括家庭、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改造,改善老年人生活和出行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以发挥国企资源优势,活化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养老服务设施,发展高质量有规模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俞雪花说。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是当前群众就医痛点,传统家属陪护模式面临人力、经济与心理多重压力等问题。市中心医院原党委书记左万里建议,江门可以将免陪病房列为“健康江门”“十五五”专项工程,以政府统筹、校企共育、医院落地的“三位一体”路径,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普惠型照护服务模式。“我们还可以与珠海、中山签订珠江口西岸免陪照护的相关合作协议,共享培训资源、互认资格证书,打造‘1小时专业照护圈’。”左万里认为,江门完全有条件在“十五五”时期建成全国首个“无陪护、高质量、可持续”的地级市样板,为健康湾区贡献侨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