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志愿者在户外投放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朱磊磊 通讯员/江逸轩) 近日,五邑大学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蚊媒防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的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效果显著。户外实测显示,其单日诱捕效果较现有方法最高可提升一倍,优于目前公认的CO2诱捕方法,为防控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提供了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这款灭蚊“黑科技”的研发,始于团队对传统蚊控手段痛点的突破。“早期,我们聚焦蚊虫驱避和灭杀,但灭杀长期单一用药过程会让蚊虫产生耐药性,而驱避只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驱走蚊虫,无法降低种群密度和数量。”团队负责人、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盼盼表示,正是基于“降低蚊虫数量+避免耐药性”的核心需求,团队才确定以人体气味为核心的诱捕方向,历时3年,研发出人体气味仿生蚊虫诱捕剂。今年夏天,他们将研究从实验室逐步拓展至校园等户外场景,最终测得诱捕剂的实测效果与实验室数据保持一致。
目前,五邑大学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成立诱蚊灭蚊志愿服务队,在全校开展灭蚊行动,并将该模式推广至江门市教育系统,捐赠500片诱捕剂并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地方疫情防控。
除了蚊子诱捕剂方面的突破,该团队还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其专利已于2025年8月获得授权。目前,新型且高效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大部分知识产权主要由欧美药企掌握,该新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展现出高效、低毒、低耐药性的优势,有望突破长期由欧美药企主导的技术壁垒。
同时,该团队还充分利用岭南植物资源优势,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源性驱避/增效剂产品,包括植物精油驱蚊香水、止痒走珠、驱蚊膏、驱蚊乳液等。这些产品经国标测试,有效防护时间可达7—9小时,达到农药类驱蚊液的A级水平,已于今年正式上市。
江门-利物浦公共卫生研究所是五邑大学与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国际研究机构,也是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下属的特色平台,其聚焦“媒介生物防控”,集基础研究、技术转移、产品开发、对外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拥有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和国际化的技术团队。近年来,该所发表SCI论文13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已转让7项)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已转让2项),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