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通讯员 钟欣燕
风潮雨洪“四碰头”;潭江干流中下游超警戒;三江口潮位破历史极值,高达2.81米;江门水利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防台风挑战……
连日来,全市水利系统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提前部署、冲锋在前、精准研判、科学调度,有力抗击了超强台风“桦加沙”对我市的袭击,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全覆盖查改隐患问题
作为今年最强“风王”,“桦加沙”一经生成就受到全市水利系统密切监视。市水利局第一时间落实省、市关于防御台风的部署要求,坚持关口前移、力量前置。全市水利部门准备挖掘机、铲车、运输车、移动排涝车、沙包等超4000万元的抢险救灾物资,确保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台风来袭前,市水利局压实各级预警发布处理主体的预警“叫应”责任,及时发出水旱灾害防御提醒和山洪灾害预警短信超1000条,全市35宗在建水利工程全部停工,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风险堤防堤后、小水电站、风险山塘等危险区域及工地施工人员合计3486人全部撤离。同时,通过建立并动态整改382项风险清单,确保各项措施环环相扣、责任到人,实现过程清、闭环管。
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利用台风暴雨前的空档期,全覆盖查改水利工程隐患问题。例如,蓬江区全员下沉一线排查水利工程关键点位隐患问题;江海区积极与江新联围管理处联动,利用退潮排水窗口期,最大化腾空所辖片区内河道涌容;新会区落实水闸紧急处置调度,让多年来“逢潮必涝”的点位告别“看海模式”;开平水利系统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成员保持24小时通信在线,随时做好应急抢险准备,并对辖区不达标护岸进行封堵加高;鹤山、恩平连续奋战腾空库容并紧急加固海堤、工程设施薄弱环节,其中恩平市累计腾空库容超千万立方米。
有效化解双重威胁
“预计潭江干流长沙站将出现2.9米左右的高潮位!”“有11宗水库超汛限水位!”市水利局七楼调度室,台风天里,智慧调度系统数字大屏上不断上浮的水位线、不断跳动的降雨量数据,牵动着每个水利人的心。
在应对防御过程中,市水利局通过实施流域统一的水系联调联控机制,“一江一策”拦洪削峰与潮位错峰,有效化解潭江洪水和西江风暴潮双重威胁,成功拦挡2.81米破历史纪录风暴潮。
在潭江流域综合调度上,在上游水库群预排预泄、腾空库容,统筹潭江中游梯级水闸群防洪调度削减洪峰,沿线潭江上游6座拦河水闸通过“先泄后拦、错峰调蓄”,将洪峰水位从预测的2.9米降至2.55米,有力避免城区漫堤风险。
在城区水系联调联控上,针对西江江门城区防潮重点区域,江新联围管理处在实施城区水系调度时采取“只出不进”调度策略,提前预排预泄,面对三江口潮位站出现2.81米的超历史最高潮位,通过科学联调联控调度,调降主干河道水位达2.35米,及时调度龙泉滘电排站开泵运行,排出涝水约86万立方米。新会水利紧紧抓住9月23日低潮平流期的“黄金窗口期”,关闭潭江沿线10座闭口水闸,特别是上沙河水闸与黄鱼滘水闸,以“硬屏障”阻挡外江暴潮倒灌。闸门内外水位差最高接近2米,闸外是汹涌的“洪流”,闸内是平静的低水位,围内堤防无一处漫顶,成功守护了围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发展。
筑起坚固“红色堤坝”
江门水利人的抗台风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新会区水利局曾组织再唱“古兜战歌”《要让河水上山坡》活动,从热血歌词中汲取老一辈水利人战天斗地、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抗击“桦加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广大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全力迎战、全面示范、落实管控、科学调度、巡堤查险……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水利防台风队伍,筑起了防御“桦加沙”坚固的“红色堤坝”。
一周内台风“米娜”“桦加沙”接连来袭,叠加疫情防控压力,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钟文学化身“双线作战”排头兵,连续7日驻点一线处突,蹚水查看房屋受浸情况、询问群众需求。在他推动下,泵站排水效率提升,防疫与防汛物资、人员齐备。
江新联围大洞口水闸负责人冯健威是高级工程师,他将大洞口水闸工作人员们打造成专业“防汛尖兵”,建立沿线水闸月度互访、故障联合会诊机制,推动水闸全体人员以众志成城的战斗力和专业技能应急处置调度,共同战胜了此次破历史纪录的风暴潮。
江门市合山水闸现场负责人梁志坚结束值守后,立即奔赴应急清障现场,带领同事们迅速清理合山铁桥倒伏簕竹障碍。密布的尖刺刺穿了他和同事们的手掌,穿透了鞋子扎进了皮肉,但没有人叫苦喊疼,更没有人中途退缩。
正如一位老水利人所说:“每次台风来临,我们都像面对一场大考。‘古兜战歌’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那就是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科学治水。”这不仅是防汛人员的口号,更是江门水利系统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