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在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中,孕妇与婴幼儿的健康保护始终是关注焦点。9月30日,记者就该群体的防护要点、症状识别及应急处理等问题,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主任徐翼,为相关群体带来科学指导。
警惕婴幼儿感染非典型症状
徐翼指出,目前,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但国外已有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的案例。婴幼儿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病毒可能侵犯脑神经系统,并累及肝、脾和血液系统,构成严重健康威胁,需引起高度重视。
据悉,基孔肯雅热的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三联征,但婴幼儿感染后的早期表现可能不典型。婴幼儿无法主动表述疼痛,哭闹或活动减少往往是身体不适的信号。如出现无原因的烦躁易怒、活动减少、嗜睡、食欲下降、异常哭闹,或伴有呕吐、腹泻等非典型症状,家长需警惕。他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结合蚊虫接触史向医生反馈,以助进行早期诊治。
防蚊虫叮咬是关键
在防护策略上,徐翼强调,防蚊虫叮咬是关键,而物理隔断应作为首要手段,其效果优于使用驱蚊剂。具体防护措施涵盖三个方面:
一是居家防护。可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徐翼特别指出,蚊帐是保护孕妇、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最安全有效的防护方式。同时,建议减少室内水生植物布置,或坚持每日换水,以避免蚊虫孳生。二是环境清理。家庭和社区要定期清理积水、疏通下水道、清除杂草,从源头控制蚊媒密度。三是外出防护。应避开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后2小时与日落前2小时),并远离积水、树荫、草丛等区域。婴幼儿及孕妇外出时应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关于驱蚊产品,徐翼特别提醒,孕妇与儿童需慎用化学驱蚊产品。儿童必须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产品。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建议使用化学驱蚊产品,以防经皮肤吸收造成损伤。
高热处理有讲究
徐翼建议,若婴幼儿出现高热且未排除基孔肯雅热,应首选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并尽量避免使用布洛芬,以降低潜在的出血风险。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可优先考虑物理降温。
此外,补液是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发热患儿易因烦躁进食减少,需及时补充液体,如使用口服补液盐。若住院治疗,必要时可静脉输液,但体温控制后应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