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一个地级市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何以登上“全国讲台”?江门实践如何做到既“接地气”又“聚人心”?
9月24日至25日,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召开2025年度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时事报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何成,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曾建立出席。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广东省唯一、全国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代表之一,在会上分享经验,其核心密码是依托“中国侨都”的独特资源,让思政工作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江门市委宣传部紧紧围绕“守牢阵地、创新载体、服务群众”三大目标,聚焦探索对外传播、基层宣讲、青少年思政教育三大领域,有效推动思政工作“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相关案例先后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案例、基层思政工作案例和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地方典型案例。
以“侨”为桥拓边界
构建国际传播“江门范式”
5月的侨乡,烈日蝉鸣,龙舟竞渡百舸争流。自2022年起,江门连续4年在海内外平台推出“云赏端午”龙舟赛事直播,全平台总播放量达9500万人次,满足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亲人同度端午的愿望,有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门,正以独特的侨资源为纽带,将国际传播作为拓展思政工作外部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的“江门路径”;通过创新构建“前店后厂”传播机制,在润物无声中增进国际认同,逐步形成一套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江门范式”。
“前店”,是江门面向世界的传播窗口,也是思政工作的外部前沿阵地。江门通过建立健全与中央、省级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的联络合作机制,推动今日广东(GDToday)江门频道上线运营,持续打造外宣视频号《侨见》与侨刊《中国侨都》等优质平台。同时,联合4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组建“中国侨都海外华文媒体联盟”,形成“市级统筹、纵向指挥,横向联动、直线反馈”的公共领域传播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巧妙激活华侨华人的私域传播力,鼓励他们自发传播展现中华文化、湾区发展与江门风情的内容,使之成为移动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实现公共传播与私人社交的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后厂”,则是内容深耕的创意工坊。江门以市直媒体为核心“内容工厂”,设立对外传播、AI、短视频、网红四大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媒体沙龙与采风活动,纵深挖掘本地“故事流”,以鲜活语言与多元形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动人的江门。
江门亦善于把握关键节点,放大传播声量。依托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平台,精心策划“直播大湾区·江门篇”“江门来上分”等品牌活动,通过“外国人看江门百千万”“小鸟天堂国际生态慢直播”等创新形式,让海外受众在具象感知中理解中国发展道路。
扎根基层筑阵地
打造群众宣讲“暖心品牌”
秋日暖阳洒进校园,9月17日,鹤山市址山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一份特别的礼物——“无负今日”城市书房落户。六年级学生林雨薇笑着说:“阅览室变身‘悦读馆’,环境更美,借书也更智能!”话语简单,却映照出文化浸润日常的暖意。
思政工作唯有扎根泥土,才能焕发生命力。依托遍布城乡的15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农家书屋和“无负今日”城市书房,江门把宣讲从“固定讲台”搬到“群众身边”,打造群众宣讲“暖心品牌”,让政策宣传带着温度落地,带着烟火气传播。
艺术赋能,让宣讲可亲可感。
江门创新打造“艺术党课”,让思政教育跳出传统框架,融入多元艺术形态。由音乐家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将政策理论谱成旋律,创意编排“音乐党课”30余节,群众“点单”、讲师“接单”,在音符流动中传递时代强音。
在此基础上,江门拓展打造“舞剧”“演说”“漫画”“影视”“雕塑”等多种类艺术党课,因地制宜用好公园、碉楼、榕树、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景,形成“七彩流动课堂”,将思政工作“艺术化”地融入群众生活点滴。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艺术党课1600余场,覆盖近500万人次,真正实现“寓理于情、润物无声”。
阅读引领,让书香涵养人心。
2021年,江门以孔子诞辰(9月28日)为起点,将每月28日设为“江门读书日”,以阅读为媒,构建贯穿全年的文化节律。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主题阅读活动,同步推出“您选书,我买单”项目,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真实需求。自活动开展以来,市民年均阅读量从3.2本跃升至6.7本,参与人次翻了两番。
结合梁启超文化IP,江门打造了121间“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其中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以独特设计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潮流文化地标。
在江门,思政工作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与基层生活双向滋养、共同生长。艺术与阅读成为情感的载体,政策与理论化作温暖的回响,凝聚人心,照亮日常。
聚焦青少年育根基
构建思政“全链条体系”
9月11日,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以生动的讲述,将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学生张茗程课后感慨:“这堂课让我更懂历史的重量,我们要为中国变得更美好而读书。”清澈的话语中,信念的种子悄然扎根。
青少年是时代的答卷人,思政教育必须早播种、深扎根、不断链。为此,江门推动全市大中小学校“大思政”“大德育”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构建思政“全链条体系”。
每个新学期,江门坚持由市领导带头讲授“思政第一课”,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系统设计推出六堂“思政必修课”:“博雅大学堂”重温经典理论,“侨乡故事汇”发扬在地文化,“未来梦工场”探索人工智能,“科创实验室”普及前沿知识,“心晴阳光屋”守护心理健康,“公益志愿行”助推社会实践,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内容不新,难引共鸣。江门持续为思政教育注入“潮流感”和“时代味”:举办“金扣子”思政课展评大赛,推动名师跨校共研;将AI应用、国家安全、侨乡抗战等热点融入课堂,打造“主题正、形式潮、表达活”的思政金课。思政课不再是“说教课”,这样才能让学生“追着听、乐意学、真心信”。
在知识传授之外,江门还创新推行“身心健康4S工作法”:聚焦倡导“smile(微笑)、share(分享)”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聚焦发挥“sport(体育)”带动作用,保障体育活动时间,减轻身心压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聚焦突出“specialty(专长)”教育引导,让青少年在美育劳育中收获自信……四维协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为青春成长铺就宽阔跑道。
以“侨”为脉,联通世界;以“文”化人,浸润基层;以“心”育人,照亮未来。江门的探索证明,思政工作唯有贴近心灵、融入日常,方能润物无声,真正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