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饭香袅袅,笑语阵阵,江门城乡的265家长者饭堂里,国庆假期比往常更加热闹。临近饭点,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三村长者饭堂里热气氤氲,工作人员熟练地将青菜、鸡肉、营养靓汤装好盘,一份便宜又实惠的惠民餐便端了上来。“年纪大了吃得少,做饭不方便,下楼来这里吃饭正好!”麻三村老人尹美容边品尝边称赞。
这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正是江门用心用情做好老年助餐服务、温暖万千长者幸福晚年的生动缩影。过去,长者饭堂常因租金、人工、食材等硬性成本高、利润微薄而运营艰难。为破解这一难题,江门积极探索多元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守护好“小饭碗”里的“大民生”。
5元暖心餐
吃出幸福滋味
尹美容“家门口”的这家长者饭堂,由祠堂改造而成,村集体自筹资金运营,2019年开始投入使用。“在这里吃一顿饭,我只需付5元钱。”尹美容说。老人今年66岁,几乎天天都来这里吃饭,久而久之,这里不仅成为她的饭堂,更成为老友休闲聚会的好去处,看电视、读报纸、拉家常,“邻里情”悄然升温。
据了解,为了方便老人报餐,麻三村在老人聚集活动较多的4个老人活动中心安装了报餐机,报餐后老人来到长者饭堂刷卡就可以取餐。该村还有一支长者服务队,为独居、孤寡、失能等困难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在江海区,这样的饭堂有13家。江海礼乐街道将长者饭堂提升改造为邻里食堂,引入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采用“政府补贴+慈善捐助+企业让利”的三维保障机制,菜式还定期根据街坊的建议进行更换。
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支撑长者饭堂可持续运营的模式。如在蓬江区白沙街道象山社区,“益食堂”采用“国资企业供餐兜底+社会餐饮企业参与+社区公司服务+慈善公益”运行模式,老人仅需自付10元或13元,即可享受价值16—23元的特色套餐。开平市则发展“社区+商超”长者饭堂模式,引入昌大昌、大润发等人气超市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不同的路径都指向一个目标——为老人打造出便捷实惠的“家门口”饭堂。
饭堂变乐园
长者期望提升服务精准度
午餐时间已过,麻三村长者饭堂里的老人们却仍意犹未尽地聊着天,这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这里不仅饭菜可口,还能和老朋友们见见面、聊聊天,感觉晚年生活充实了很多。”老人林盛田说完,又和老友们约定了明天的见面时间。
“十四五”期间,江门将“加大老年人关怀服务力度”纳入十大民生实事,其中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办好不少于260处老年助餐服务点,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我市不断延伸长者饭堂功能,通过探索“助餐+N”模式,将其升级为促进社交互动的多元“大平台”,在非就餐时段,这些场所化身为老年公益活动的舞台,成为老人参加生日会、读书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的不二之选。一张餐桌,灵活变身“书桌”“茶桌”“课桌”,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那么,在老年人眼中,下一个五年的长者饭堂该是什么样子?他们讲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待。
“希望饭堂的菜单能更‘聪明’些。”今年79岁、患有轻微糖尿病的陈桂香说,“像我们这样有慢性病的老人不少,能不能针对不同身体状况提供更多样的个性化选择?比如少糖、低盐、软食等,这样吃起来更放心。”
除了吃得健康,老人们也希望服务能更“贴心”。72岁的退休教师李正刚则把目光投向了数字化服务:“现在用手机扫码、刷脸吃饭是方便,但对很多老伙计来说还是有点门槛。未来能不能保留现金支付的同时,让这些智能设备操作再简单点?比如语音提示再大点声、步骤再少几步,让科技真正造福我们。”
老人们的愿景,正是我市打造“侨都长者饭堂”品牌努力的方向:让每一顿热饭不仅暖胃暖心,更要体现对长者个体需求的尊重与满足。当长者饭堂能兼顾大众化与个性化、智能化与适老化,它就不仅是守护长者“食”光的港湾,更将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文明与温度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