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上,赤坎华侨古镇火秀剧场上演精彩演出。郭永乐 摄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当百年侨墟植入新潮业态焕发活力,当沉寂侨村迎来八方游客重聚烟火,江门正以一场深刻的农文旅融合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作为全省首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江门以“世遗山海、侨心五洲”为蓝图,通过规划“一盘棋”统筹、市场“多元化”投入、利益“共享式”分配,不仅将侨乡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探索出区域协同、富民兴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4年以来,全市文旅投资与游客消费双双实现高速增长,“镇有产业、村有人气、民有收益”的振兴图景在五邑大地铺展。
强化全域统筹
绘就农文旅融合“全景图”
“路通了,客流也多了。”行驶在新开通的台开快速路上,台山籍香港创业者、台山翘庐1922投资人林志成难掩兴奋,“港澳游客从赤坎回来,顺路就到我们这儿住下,跨区域客流明显增加”。
这条今年国庆中秋前通车的道路,既拉近了当地“藏在深闺”的民宿与游客的距离,更成为台山、开平文旅资源的“融合纽带”。这条路与G240国道、龙山支线等协同,实现台山与开平、台山北部与南部之间的交通转换,更便捷接入中阳高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为跨区域引流与资源整合打开新局面。
林志成的感受,正是江门“规划引领、区域协同”理念的最好诠释。规划引领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作为全省首批、大湾区西翼唯一的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开平—台山片区承担探路使命。江门高质量推动试点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高标准编制开平—台山试点整体规划、旅游公路及沿线配套设施规划。为确保规划前瞻性与科学性,市领导还带队拜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听取意见建议,深化规划论证。
经深入调研与科学论证,试点规划最终确立了“世遗山海、侨心五洲”发展愿景,构建“两核引领,三带串联,七片共荣”总体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开平世遗体验、台山川岛度假两大核心片区。这意味着,开平的世遗文化与台山的滨海风情将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实现优势的深度叠加。
为确保规划落地,江门细化试点实施方案,明确24项重点任务、75条具体措施,推动试点清单化、项目化落实。为突破行政壁垒,跨区域协同机制成为关键。由市委副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统筹台山、开平在规划、政策、宣传与基础设施上深度联动。通过市领导挂钩督办4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70亿元,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规划引领与区域协同成效正逐步显现。2024年以来,我市累计招引文旅项目146个,总投资197亿元,其中开平、台山两市引进项目103个、投资106亿元。今年1-9月,开平、台山两市接待游客超10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2%和27.3%,区域联动的文旅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激活市场动能
打造侨乡特色“新引擎”
在开平市塘口镇裡村村,一座百年侨房正悄然“苏醒”。工人们加紧施工,将这座旧宅规划建设为“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的核心空间。
近几个月来,坤球文化产业(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松培几乎每天都驻守在裡村村,推动这一总投资近4亿元的项目。“距离赤坎华侨古镇仅2公里,既能承接溢出客流,又能以艺术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说。项目一期计划建设孖楼旗舰民宿、艺术馆集群等,预计年底开放。
除侨文化外,农业资源也借文旅赋能升值。总投资4.8亿元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广东第一田”项目正加紧推进。“在大湾区,拥有如此大规模且耕种的连片稻田,本身就是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典范,这为我们赢得了市场稀缺性。依托青蟹、鳗鱼、丝苗米等特产,探索‘生产种植+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发展路径。”广东四季文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中心总经理孔垂章,对“稻田+”模式信心十足。
江门有“开平碉楼与村落”等侨文化资源,又是农业大市,农产品、美食等资源丰富。但资源需经资本与运营赋能,方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赤坎华侨古镇是其中的典范。其由CPE源峰基金、顶度集团联合打造,今年1月开业以来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成区域“流量引擎”。依托赤坎华侨古镇与5A级世遗碉楼景区,开平市成功吸引世遗1905国际艺术村、鹰村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落地。台山则抢抓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机遇,发挥滨海优势,引进川岛宿集,打造高端滨海民宿集群。
侨资侨智回归,为江门注入独特动能。开平吸引澳门黎正文团队投资1500万元,将塘口镇两座上世纪80年代的粮仓与碾米厂改造成“粮语·艺术公社”文艺休闲综合体,年客流量达15万人次。华侨朱氏家族将百年侨宅“翘庐”托管给林志成,打造为精品民宿,成为侨居活化典范。
这些由社会资本主导的项目,共同勾勒出江门农文旅融合的蓬勃图景。据统计,开平—台山试点区规划建设190个实体项目,计划总投资984亿元,社会资本占比达70%,充分彰显了市场力量在资源整合中的主力军作用。
针对新生代旅游消费趋势,江门以互联网思维引爆“出圈”话题,把“流量”变为“留量”。如江门“百千万工程”文旅直播节暨全民短视频摄影大赛收获近1500件参赛作品、超1.2亿抖音总播放量,整体交易额达2866万元,直播支付交易额超1449万元,同比增长209%。在强化线上传播的同时,江门也积极拓展区域协作空间。依托区位优势,江门与澳门历史城区、珠海长隆等热门景点加强城际联动,共同参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世界级旅游线路,提升“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影响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通过多元路径的协同推进,江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撬动社会资本,统筹资源要素,汇聚侨资侨智,借力流量经济,形成了多方共建、市场运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创新乡村运营
拓宽富民兴村“共富路”
农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兴村、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市场运营理念盘活农村资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江门坚持规划先行、运营前置,突出抓实乡村运营,因地制宜,以市场化为导向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资源从“有价值”向“有产值”跨越。
乡村运营首在破解人才瓶颈。江门组建乡村运营专班,引进专业团队,遴选15个省典型村为试点,“一村一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了破局,江门在全国范围选聘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引进、培育更多具有专业市场运营的人才。在这批乡土“运营官”中,既有海外归来的博士、北上广深的白领,又有创业有成的企业家。
试点村鹤山古劳镇双桥村迎来了专业团队:乡村规划师黄德清携中山桂南村经验进驻,到岗后即带队调研规划,前置运营,推进业态共建。如今身为古劳镇强村公司乡村CEO的他,正推动“强村公司+运营平台+多元业态”模式落地。黄德清团队驻村以来,变化也在发生:吃住行游购学一体化服务平台“古劳通津”小程序已上线,双桥村游客集散中心、新业态孵化中心动工,由旧校舍改建的农文旅人才交流与引进中心正进入施工阶段……
乡村运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村集体引导村民以闲置土地和房屋入股,构建“固定保底租金+阶梯分红”模式,推动村小组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3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经联社+合作社”整合资源,开发百香果采摘园、荷花生态园等“小而美、精而特”的农旅项目,实现村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
作为著名侨乡,江门开平、台山两地拥有近百座侨墟、4000余个侨村、3000余座碉楼及众多洋楼,这些散落的瑰宝长期“沉睡”。近年来,江门通过政策引导,以侨房保育活化推动乡村民宿项目建设,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富民资产”。数据显示,全市民宿数量从2019年的27家增长至目前的193家,这一增长正是侨乡资源活化实践的最佳缩影。
随着江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不断因地制宜探索多方共赢的乡村运营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田园变景区。农文旅融合不是空洞口号,而是镇有产业活力、村有人气集聚、民有实在收益的“实景画卷”,其中既有“融合之美”,更有“共富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