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近日,《江门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民营经济十条”)正式印发,为五邑大地的民营企业送来了一场“政策及时雨”。这一系统性政策组合,立足于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围绕梯度培育、投资拓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权益维护、环境营造等十大维度,提出20条具体举措,勾勒出江门全力支持民营经济量质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线图。
固本强基
构建全周期梯度培育新生态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其活力直接关系到经济体的健康程度。“民营经济十条”开篇即着眼于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强调要梯度培育民营企业,推动经营主体升级,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也意味着,江门将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层次分明、递进发展的培育体系,为民营经济固本强基。
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强集群。政策精准锁定我市15条重点产业链,通过动态更新“招商图谱”与“产业地图”,深度挖掘本地“链主”企业与龙头企业资源,推动“以商引商”“靶向招商”,旨在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支持“链主”型企业构建“品牌商+代工厂+零部件商”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
强化制造业,专精特新促倍增。建立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库,配套奖补与贷款贴息政策,为企业攀登专精特新高峰注入动力。同步发力数字化转型,建设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推广“链式改造”,并鼓励企业乘着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东风,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
覆盖多行业,协同发展壮体量。政策视野不局限于制造业,而是多点发力:建立服务业企业倍增名录库,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落实惠农税收与贷款贴息政策;扶持民营建筑业企业在央地合作、联合投标中发展壮大,实现跨行业协同共进。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新渠道。持续充实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库,推动优质企业对接沪深北交易所及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本着市场化原则,稳妥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各类资本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夯实保障
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如果说梯度培育是为企业“施肥增养”,那么强化要素保障与权益维护,则是为企业“松土除障”。“民营经济十条”直击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人才、权益保护等痛点,致力于营造一个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的优质环境。
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难题。在金融支持上,政策多路并进: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推动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和“无缝续贷”服务,并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各类信用信息平台,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力求打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夯实人才支撑,强化智力支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构建产教融合格局、推广“双元制”教学、开放公共实训资源,为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提供公益支持。同时,搭建人力资源对接平台,落实“侨才通”等人才政策,强化“十城百校”招才引智品牌,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原动力。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和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为契机,运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快速定分止争。加强涉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维权援助,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的创新成果穿上“坚固的铠甲”。
规范执法与清理欠款,减轻企业负担。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设立“企业无扰日”,实施“亮码入企”,严格规范涉企检查行为,体现执法温度。同时,铁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压实主体责任,运用信用惩戒和审计监督等手段,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赋能未来
实现创新与市场双轮驱动
在筑牢根基、优化环境的基础上,“民营经济十条”更着眼于未来,引导民营企业向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外开拓广阔市场空间,实现创新与市场双轮驱动。
鼓励技术攻关,锻造创新硬实力。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勇挑重担,参与“揭榜挂帅”,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关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支持建设各类研发机构与中试平台,并深化深江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加强品牌与质量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实施以质取胜的品牌战略,支持优质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品牌国际化。完善商标品牌指导站服务,鼓励参与“品牌日”、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商标品牌培育大赛。聚焦“江门优品”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老字号传承创新,让“江门制造”的品牌更响亮、价值再提升。
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融入发展新格局。实施“千企百展抢抓订单”行动,支持企业出海拓市。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推动“抱团出海”。用好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防风险,鼓励企业提升海关信用等级享便利。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对接、利用电商专区等方式,助力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高效融入国内大循环。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则为企业降低流通成本、拓展销售半径提供了坚实基础。
亲清共融
营造政企同心与社会尊商新氛围
政策的最终落地见效,离不开高效的服务保障和尊商重商的社会氛围。“民营经济十条”致力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民营企业在江门有“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完善常态化沟通,让服务“无处不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搭建政企常态化沟通平台。加强基层民营经济工作力量,建立重点企业库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完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着力打造“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四到”服务品牌,让企业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尊商“风向标”。引导民营企业家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民营经济领域正面宣传,讲好江门企业与企业家故事。将优秀企业家吸纳至人大、政协等组织,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设立“江门企业家日”,在全社会树立起尊商、敬商、爱商的鲜明导向,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与荣誉感。
“民营经济十条”的出台,是江门市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民营经济战略地位的再深化和扶持政策的再升级。这套兼具系统性、精准性与前瞻性的“组合拳”,不仅为民营企业应对当前挑战注入了“强心剂”,更为其长远发展铺设了“快车道”。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江门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全市乃至区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为磅礴的民营力量。